重读 The Moon and Sixpence

入得谷来,祸福自求。
Post Reply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重读 The Moon and Sixpence

Post by Jun » 2014-07-25 16:02

五年前笑嘻嘻写的书评,里面还包含了 Helen 和别人写的书评。

不夸张地说,月亮和六便士曾经是我最热情地喜欢的小说,没有之一。年过四十返回头来重读,发现已经不那么喜欢它了,或许这是个好现象,说明我没只顾长岁数了。

记得以前 Helen 说过《刀锋》里的 Larry 不似活人,点头同意。其实 Strickland 也差不多,写得不似真人,非常浮面,简直就是语焉不详,只不过毛姆躲过了“不真实”的印象,原因有二。第一,他在书里长篇大论地替自己开脱,统共没当面见过男主角两三次,都是道听途说;第二,更重要的,是男主被定位为天才,大家早有天才必须是疯子的先入为主的印象,于是不似真人更好更可信。但是,其实这个人物他写失败了,即使是天才也得写成真人,写出来要有真实感。毛姆没写出来真实感,而是写得虚无缥缈,更糟糕的是,对天才的描写迎合了广大群众的期待和大俗套。

正如笑嘻嘻说的,高更并没有突然扔下家属去画画,而是逐渐转移到画家圈里的,而且他在当时的印象派圈子里相当活跃。但是毛姆把 Strickland 描写成独来独往,自学成才,横空出世,跟周围其他画家都不一样 --- 小说里还特意提了一句 Cezanne 和 Van Gogh,却绝口不提他们彼此的影响。其实这是非常偷懒的手法。为什么说是偷懒呢?月亮与六便士作为一部关于画家的小说,却没有一点描写画家工作的场面,只有作者自己作为一个外行人看画的印象,说明作者完全没有做过 research,就托辞男主角不让叙述者观看,又不善言辞,干脆把画家的工作场景和创作过程都给省下了。

也就是最近几年我才渐渐地理解了艺术也是工作的道理。最早仿佛是看了传记题材的电影 Pollock 和话剧 Red,前者描写 Jackson Pollock ,后者描写 Mark Rothko,对这件事开始产生意识。尤其是 Red 里 Rothko 和助手两人给巨幅画布处理,打底,这场戏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 原来画画是件体力活,不是脑力活。这一幕给我印象极深,而且彻底改变了我看现代美术作品的态度。另外这几年终于把一些艺术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给串了起来,换言之是发展出艺术历史观,才逐渐想明白一些事,例如为什么名作大家和潮流的出现都是一阵一阵的,时间和地理都很集中,而不是平均分散地出现。“无人是座孤岛” 就是这个道理。人的创造力来自于对已有的表达形式加以修改和变异,而不是凭空捏造出前无古人的形象。且不说人类根本没那个凭空捏造的能力,即使有,如果没有前人/同代人替你垫底,替你营造大众趣味和接受力,就算你捏造出全新作品,也没人要看要买,真正的纯·新作品是不可能出名的。连闹出大件事的野蛮舞剧“春之祭”都不是纯创新,Stravinsky 采用加法,把普通的三拍四拍节奏和俄国民谣旋律叠加起来,配上不寻常的和声部;而 Nijinski 除了得益于自身的奇思异想(神经病),之前也有 Michel Fokine 对芭蕾动作的改良,而 Fokine 还是深受 Isadora Duncan 的影响。一切所谓天才独立于世横空而出的神话都只是人民一厢情愿的幻想而已。而毛姆也不能免俗,尤其是因为他没做 research,没跟当时的画家一起混,没去了解他们日常工作的现实和彼此之间的互相竞争互相影响互相激励。

独立遗世的天才神话不仅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天才们自己也很愿意鼓吹推广。前两天听个作者访问关于新出的一本米开朗基罗传记,他提起老米刻意打造自己“天然无雕饰”的天才神话,成名之后说自己没师父,都是自学成材(我看见过旅游书上说他在画西斯廷壁画之前从来没学过画),其实年轻时候在 Ghirlandaio 的工作室里学过两年画,小时候成天跟石匠们混在一起学艺 ... 圈内人士和圈外群众就这样各怀鬼胎地彼此欺骗,彼此满足自己和对方的梦想与需要。啊,我被骗了多少年,终于也骗不过去了。虽然即使投入一万小时也未必能成名成家,但是光有点儿天赋而不流血流汗投入至少一万小时的练习和摸索,肯定连个虫也成不了,还大师呢,还一拍脑袋就想出前无古人的创意呢!闭上眼睛接着做梦吧。

Strickland 不是真人,那么毛姆写的是啥呢?现在我明白了,他是作者的理想和愿望的投射。小说前半段讲 Strickland 在法国的生活,连画都没出现,来来去去描写的是 Strickland does not give a fuck what people think of him. 每次叙述者问起人际牵挂,社会关系,生活俗事,他就以爆粗口回答:Go to hell. 当我年轻而愤世嫉俗却又对别人的眼光耿耿于怀的时候,这种生存状态简直太理想太美妙太值得向往了,难怪疯狂地喜欢这部小说;现在真的不在意别人的眼光了,就觉得不停嚷嚷“我不在乎”的姿态有点矫情有点 protest too much。

这几年看了一些跟毛姆同时代的剧作家作品,例如 Terence Rattigan, Noel Coward,终于明白了他们这伙人的套路:台上演的是男女之恋,他写的时候把自己代入女主角抒发胸臆,通过女主之口说出自己说不出口的那些纠结心思弯弯绕。难怪我老觉得毛姆笔下的女主角在恋爱中的曲折戏剧心理那么真实呢,说的都是他自己的那些复杂关系嘛!他对真女人既无吸引,又看得透彻,所以下笔才那么毒舌无情。毛姆在 The Painted Veil 和 Theatre 里的女主角显然是代入自己,被浪荡无良的小白脸搞得三迷五道不能自拔,而月亮中的 Blanche Stroeve 和刀锋中的 Isabel 则应该是真女人而非代入。

用这样的眼光看去,毛姆的意图在 Strickland 身上呼之欲出。他最想不在乎 "society" 怎样看自己,最想为所欲为笑傲江湖,最想对劝自己夹着尾巴过日子的人大骂 go to hell。但是他当然说不出,只好通过笔下人物抒发胸臆透透气。典型的 projection。人为什么要写文章尤其是写虚构的故事?不就是为了说平时说不出的话,把隐藏压抑的自己抒发出来嘛。如此看来,Strickland 那无名的魔鬼驱使他抛妻别子,追求随心所欲的生活,所谓艺术、画画,什么的,都是冠冕堂皇的借口,其实被魔鬼驱使的人就是毛姆自己!驱使他的是违背社会规则的欲望,不是非要画画不可,而是非要跟男人恋爱不可。好吧,如果说小说跟艺术毫无关系,全是同性恋与社会规则的冲突,或许过于绝对了。毕竟毛姆自己也做出过艰难的选择,放弃了医学生涯而改行去写剧本和小说,为了艺术而牺牲稳定的工资收入,对他来说并不遥远,但此时他作为作家也已经红了,生活无忧,无需再做牺牲,仍然拼命写个人与环境的挣扎,显然不能全怪到艺术头上啊。

作为作家,毛姆最大的缺陷,很可能在于他这种强烈的掩藏感而带来的疏离感。你看他甚至不敢在小说里直接把自己代入 Strickland 骂一句 go to hell,还得加一层“叙述者”的隔离,仿佛在跟读者强调:不是我啊,愤世嫉俗藐视常规的人可不是我啊,我是那个面目模糊和气生财的 "I",虽然对出世的男主心怀同情与赞赏,但自己还时不时地要用美女引出的性欲作一下比喻。这么急着撇清自己,站在安全地带,那你心里对自己性取向的肮脏羞耻感也就可想而知了,毛姆先生。当然我无意攻击他思想落后,总不能要求他站出来当平权斗争的先锋,乃至闹闹运动什么的,而是指出过分安全的立场对于作家是危险的,不肯袒露自己的罪恶阴暗面,就不能真正触及人性打动读者,又想掩盖自己的羞耻又想安全获得社会的接受,这一点倒是很容易产生共鸣,谁没有点让自己尴尬的阴暗面呢?

小说的最后部分设立在 Tahiti。Strickland 到了大溪地之后,整个人都变了,没有了在巴黎的恶意,没有了在马赛的颓废,最重要的是没有被心魔驱使的烦躁,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极乐境界。叙述者再也没提起关于他的负面行为,反而处处显得安贫乐道,跟人也没有发生直接冲突,只是普通的不合群而已。豪爽慷慨的旅店老板娘 Tiare Johnson 经常叫他来吃饭,也不见他拒绝,给他做媒,他也不拒绝,老老实实地跟 Ata 住到山里她的小屋(注意是老婆的地方),甚至当地人混过来躺在他们的屋里屋外,都不见他赶人。简直是神仙一样的生活啊,跟在欧洲那个 Strickland 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显然是故意的。毛姆对 South Pacific 的热爱在他的许多短篇小说里都有描写,而且这也跟当时欧洲文艺界流行的原始主义思潮吻合。此小说对大溪地的描写极热情极优美,充满浪漫和倾倒,而且是通过叙述者自己的眼光而没经过二手转述说出口,真是彻彻底底地形容人间天堂。如果 Strickland 是作者自己的心魔/理想的投射,那么在这里他应该也得到了满足。

南海我只去过夏威夷的Honolulu,给人感觉是天天都这样的热,湿,抬头看见绿,低头看见水。最神奇的是连机场和 shopping mall 都四面漏风,墙特别少,感觉非常奇怪。怎么说呢?就好象人人都可以在露天随地一躺就呼呼大睡,从来不必担心被冻死,被人抢,特别有安全感,也不觉得有饿死的危险。我不知道毛姆在大溪地是否也有这样的安全感,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离“文明社会”距离远了,窥视你监视你的眼光少了,自然的欲望也就更容易表现出来,爱做什么做什么,爱操谁就操谁,不会影响动摇你在 society 中的名望与地位。难免要大大地松一口气呢。实际上毛姆在很多作品里都描述了远在殖民地的英国人跟心中已经内化了的文明规则和社会规范的挣扎。别忘了那时候的距离是实打实的距离,在海上航行两三个月才能到达,离原籍的心理距离也是很遥远,不象今天,最多飞它十几个钟头就到了世界另一头,根本没有心理距离。而且土著与欧洲人的文化差异也比较大,不象今日人人都看美帝文化侵略的产品,跟谁都能聊上两句《老友记》。我想,第一次到南海的毛姆大概能感受到“终于自由了”的狂喜,终于可以对社会规范喊一声 Fuck you! Strickland 的幸福生活说的就是他的自由。

但是已经内化的社会规则就住在你的脑子里,你逃到天涯海角,它就跟你到天涯海角,没那么容易甩脱。这是后话了。

Anyway,小说解释 Strickland 到了大溪地之后天人合一,是因为他一直在找的那个东西就是美/beauty,然后他终于找到了,就平静了下来,到家了。看到这里我脑子里叮地一声,似曾相识。唯美主义其实并非毛姆的重大主题,没见他鼓吹唯美理想,月亮是仅有的例子。但是谁鼓吹唯美至上呢?王尔德呀!多次说到美就是最伟大的,美就是一切,有了美什么都可以不要,道德真理什么的都是狗屁,只要美就好了。当然我们都知道,王尔德所指的是美少年,他只爱美少年,反对的人可以去死。啊,难道王尔德是毛姆的偶像?同时王尔德的下场是同代弯男的最大噩梦。所以毛姆对于 Strickland 代表的理想又向往,又恐惧,又羡慕,又拒绝,倒霉的 Strickland 又被讴歌,又被写成个怪物。毛姆自己对逃离文明社会,躲进无人监视的自由,显然是充满矛盾的,或许因为他已经意识到内化的自我监视是甩不掉的?反正,虽然 Strickland 的世外桃源的生活虽然被描写得极其美好,但同时他又写了篇中篇小说 "Red",把自己建立的世外桃源刷刷抹得擦擦黑,一举推翻,抢先一步把梦想掐死。确实是躲到哪里都躲不过脑子里那个牧师叔父的声音。

小说里对于 Strickland 的画的描述,毫无疑问是作者对于高更的画的印象,既不是讲梵高的画,也不是讲塞尚的画。用文字来形容画面,没有比这更形象的了,看得出高更的画确实触动了毛姆的内心深处,激发出强烈的感情。同时也明显看得出毛姆对于艺术(指视觉艺术)跟我们一样是外行。他对于流派,技巧,风格,等等,一句没提,他的激情描述是典型的作家写音乐或者作家写画的套路,纯以自我感受出发。

最近去挪威旅行,在路上遇到一位小女生,美国人,刚从哈佛毕业,拿到一个奖学金资助她全世界旅行,写写见闻。她在东南亚逛了几个月,到欧洲从南部一路溜达到北欧,逛完挪威就要飞去非洲干正经事:调研野生动物的环境管理。家属问她,你在大学里学啥呢?她答,art history. 家属后来私下问我:学艺术历史有啥用?学的是什么东西?我就给他解释了一通“无人是孤岛”的理论。任何艺术品都可以被孤立地欣赏和感动,但是任何艺术品并不是孤立地出现的。这里有个先来后到的规律。先人在互相模仿互相竞争中已经做到极致的技巧,后人想突破便不得不另寻出路。所以立体主义绝不可能在十五六世纪出现,印象主义绝不可能在三四世纪发明。学艺术历史能帮人理清这些脉络,知道一件著名作品的来龙去脉,把它放入 context 之中理解,而不是全靠观看者的瞎感动。举个例子,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把温润无痕的技巧发展到极致,一层一层无穷耐心地刷上近似透明的油彩,最后拿出来看不出画笔留下的痕迹,仿佛印出来的一样晶莹剔透。当然模仿者众,无限工笔。后面的天才受不了了,你再怎么使劲也超过不了达芬奇啊,按照同样的技巧就只能重复前辈,湮灭于众人之中。为了突破,给自己扬威立名,改向为不那么工笔的粗旷型(Velasquez)或者钻研摄影技术(Vermeer),伦勃朗的光影兴趣未必不是从 Caravaggio 那里继承来的,但他也拒绝了过分细腻的线条,隐没笔痕的追求。而如果没有这一层这一代的过渡,就不会产生笔法更加“粗”,光线色彩处理更主观的印象派。

一切的创作都不是孤立的。在这方面毛姆会错了意,或者说,在他笔下艺术只是一个符号,他说的不是艺术创作的过程。艺术不是一个天才远离人世躲起来一个人发明出来的,更不能躲得越远越高明。哪有那种好事儿啊?不需要跟同行交流,不需要看别人在干什么,不需要拼命临摹学习前辈大师的技巧,躲起来不受他人的影响,最重要躲起来便不必忍受他人之眼的评判和审视,就能安安全全地独自发明出最厉害的绝世之作!然后呢,拿出去给人一看,哇,倾倒全世界,你就可以报复他们鄙视你批评你看不起你的态度了。但是世界上的事情哪有这么容易呢?连高更的画都很明显受到当时潮流影响,除了塞尚(人人都抄塞尚)和梵高的影响,很明显还有日本浮世绘的平面感,回归自然的原始主义,当然不能抹杀大溪地天然具备的视觉冲击和因素。另外我疑心他画不太好写实的人体和人脸 --- 毕竟是半路出家 --- 干脆在色彩和构图上花功夫得了。实际上我一直就疑心毕加索也是画人画不真,尤其是人脸,反正怎么练也练不成前辈的程度,干脆把时间精力花到形式创新上去得了。

不对,你要说,世界上确实有很多超前的艺术家,活着时不被理解,无人问津,死后才红遍天下。难道他们不是旷世奇才特例独行的典范么?例如梵高,还有,还有,还有... 还有谁涅?是啊,梵高是个生不逢时的大师,但是他绝对是极少数,绝对不是主流!同时不要忘记,艺术市场不是一个理智合理的环境,很多时候大众口味确实要落后于职业圈内的潮流,如果一个人在画家圈内就已经超前了,多半领先市场和大众口味一大截,然后他的性格又不太会推销 --- 注意大多数成功的艺术大师也是自我感极强的彪悍个性,如米开朗基罗,毕加索 --- 那么只能等一等,如果又不幸短命,才能碰巧产生生不逢时的奇才神话。所以毛姆把 Strickland 写成在彻底与世隔绝之后才创作出空前绝后的顶尖作品,其实是性格敏感、过分在意他人观点的文艺中青年的一厢情愿而已,又不想被别人评判,又想被众星捧月。可惜现实没兴趣满足我们的一厢情愿。

抄一段小说里描写 Strickland 的绝笔壁画,效果还是满震撼的:
It was the work of a man who had delved into the hidden depths of nature and had discovered secrets which were beautiful and fearful too. It was the work of a man who knew things which it is unholy for men to know. There was something primeval there and terrible. It was not human. It brought to his mind vague recollections of black magic. It was beautiful and obscene.
红字是我加的。我想,毛姆所指其实已经很明显了吧?这是啥?Life. 火辣辣的生命力,赤裸裸的欲望。但是注意他的用词,既美又可怕,很危险,很堕落。总之他不敢靠得太近,怕被传染上了生命力,怕自己嘭地一下活了过来,按捺不住,体内的生命力和欲望就爆发出来。于是作者不仅不敢直接带入画家体内进行描述,甚至不敢让叙述者直接目睹壁画,赶紧一把火烧了,躲得远远的 --- 叙述者,对叙述者讲故事的法国医生,这隔了两三层了都,怕成这样,至于吗?

月亮和六便士就是这么矛盾的一部小说,欲迎还拒,进一步退两步,充满了站在河边怕湿鞋的纠结。纠结是好看的,但离的距离太远,又忒不过瘾了。
Last edited by Jun on 2014-07-27 16:59, edited 4 times in total.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helenClaire
Posts: 3159
Joined: 2003-11-22 20:12

Re: 重读 The Moon and Sixpence (cont)

Post by helenClaire » 2014-07-26 7:18

作为作家,毛姆最大的缺陷,很可能在于他这种强烈的掩藏感而带来的疏离感。你看他甚至不敢在小说里直接把自己代入 Strickland 骂一句 go to hell,还得加一层“叙述者”的隔离,仿佛在跟读者强调:不是我啊,愤世嫉俗藐视常规的人可不是我啊,我是那个面目模糊和气生财的 "I",虽然对出世的男主心怀同情与赞赏,但自己还时不时地要用美女引出的性欲作一下比喻。这么急着撇清自己,站在安全地带,那你心里对自己性取向的肮脏羞耻感也就可想而知了,毛姆先生。当然我无意攻击他思想落后,总不能要求他站出来当平权斗争的先锋,乃至闹闹运动什么的,而是指出过分安全的立场对于作家是危险的,不肯袒露自己的罪恶阴暗面,就不能真正触及人性打动读者,又想掩盖自己的羞耻又想安全获得社会的接受,这一点倒是很容易产生共鸣,谁没有点让自己尴尬的阴暗面呢?
没迈出最后一步,所以被评为“二流作家”?

说Larry不似真人的是你唉。我说的是,毛姆这两篇,配角是实写,主角是虚写,造成艺术的反差。现在知道了,虚写是因为没做调查研究。 :mrgreen: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重读 The Moon and Sixpence (cont)

Post by Jun » 2014-07-26 10:19

helenClaire wrote:没迈出最后一步,所以被评为“二流作家”?
Helen 你这么一针见血,我下面都不用写了。 :mrgreen: 刚看了 Philip Seymour Hoffman 的最后一部片,有类似的感叹。George Clooney 的才华、智商、见识、能力、条件等等无一不超过 PSH,但是他终究是个二流演员,达不到 PSH 的一流境界,跟毛姆一样的原因:他们把自己保护得太严实了,所以触及不了灵魂。
说Larry不似真人的是你唉。我说的是,毛姆这两篇,配角是实写,主角是虚写,造成艺术的反差。现在知道了,虚写是因为没做调查研究。 :mrgreen:
我记得你说过 Larry 和 Strickland 都是捉摸不定的人物,甚至前后矛盾,搞不清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人。我以前还觉得 Strickland 形象挺清楚的,那当然是因为他满足了我的投射。毛姆把主要人物写的这么虚,不做调查研究,大概是犯懒,而且人物虚一点比较方便投射作者内心的理想,或者反过来,理想本身就是虚的,所以写出来看上去也是虚的。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helenClaire
Posts: 3159
Joined: 2003-11-22 20:12

Re: 重读 The Moon and Sixpence (cont)

Post by helenClaire » 2014-07-26 14:59

太self-conscious的作家难免畏手畏脚,成不了大器。其实把真实人物忠实照搬,也不是唯一准则。投射就投射了,不丢人。

喜爱文学这么多年,总结一句:文学“青年”都是吸血鬼,作家要允许自己在笔下露出脆弱,不放点儿血,哪儿行啊。

想起我曾经那么喜爱过的钱钟书,后来也凉了。同样的原因。

Jun你接着写!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重读 The Moon and Sixpence (cont)

Post by Jun » 2014-07-26 19:40

helenClaire wrote:文学“青年”都是吸血鬼,作家要允许自己在笔下露出脆弱,不放点儿血,哪儿行啊。
:mrgreen: :mrgreen: 说到底我们爱阴暗面超过爱光明面。

嗯,我这就要看完了。看完了来抗完读后感。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Elysees
Posts: 6757
Joined: 2003-12-05 13:10

Re: 重读 The Moon and Sixpence

Post by Elysees » 2014-07-30 18:15

他写的时候把自己代入女主角抒发胸臆,通过女主之口说出自己说不出口的那些纠结心思弯弯绕。难怪我老觉得毛姆笔下的女主角在恋爱中的曲折戏剧心理那么真实呢,说的都是他自己的那些复杂关系嘛!他对真女人既无吸引,又看得透彻,所以下笔才那么毒舌无情。
我看到你这句差点要笑死。简直是在反着说现在有些bl小说的写手嘛。
我自横刀向天笑,笑完我就去睡觉。

笑嘻嘻
Posts: 23308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重读 The Moon and Sixpence

Post by 笑嘻嘻 » 2014-07-31 1:22

纠结是好看的,但离的距离太远,又忒不过瘾了。
对,其实我看月亮与六便士晚了。远远离开青春期,看的就觉得不够劲儿,不过瘾,所以不是特别喜欢。看你这写感想,我越发地觉得毛姆xmdjh迷失的一代了,海明威,菲兹吉拉德,亨利米勒。他半生藏藏掖掖的私生活,少年成名却半红不紫到中年。到了迷失的一代完全不是问题。他们这些年轻人,不仅男女通吃,甚至对“贵圈真乱”的生活方式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用身体写作。毛姆的思维写作方式都相对传统得多,仍然是旧英国绅士的气质。然而这些年轻人却声名鹊起,作品叫好叫座,个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子一直天高地厚,却俨然已经是文学史上的大师。(时间作证,这些二十多的小伙子后来果然被尊为大师。)

再搬出来多年来老被我炒冷饭的这段亨利米勒:
What few young writers realize, it seems to me, is that they must find
-- create, invent! --- the way to reach their readers.....The writer
who wants to communicate with his fellow-man, and thereby establish
communion with him, has only to speak with sincerity and directness.
He has not to think about literary standards...he has only to deliver
himself, naked and vulnerable...he has only to give us, in his own
language, the saga of his woes and tribulations....
Who will print such
books, who will publish and disseminate them? No one! You will have to
do it yourself...."

Henry Miller, Big Sur
云浆未饮结成冰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