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繁花》

入得谷来,祸福自求。
Post Reply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小说《繁花》

Post by CAVA » 2013-02-25 5:45

过年回国偶尔瞄见某处介绍金宇澄写沪上风情的长篇小说《繁花》 ,立刻被里面引用的一段原文吸引:

“啊夜,层层叠叠屋顶,本滩的哭腔,霓虹养眼,骨碌碌转光珠,软红十丈,万花如海。六十年代的广播,是纶音玉诏,奉命维谨。之后再见“市光”的上海夜。风里一丝苏州河潮气,咸菜大汤黄鱼味道,氤氲四缭。”

小说去年获奖却还没有出版单行本,只能在网上买了原载的《收获》2012秋冬卷,一见手绘的几张地图就满心欢喜,静安寺、淮海路、苏州河沪西,每个地标都那么熟悉或曾经熟悉。读了几页觉得好,推荐给我爸,他说很有从前话本小说的味道。三十万字一时看不完,也舍不得快看,干脆又买了一本留给我爸慢慢欣赏。一路读下来,虽然后半当代部分的市井气越来越浓不合个人兴趣,前半部颇有精彩的段落。

“两个人凭窗南眺,夜风送爽,眼前大片房顶,房山墙,上海层层叠叠屋瓦,暗棕色,暗灰,分不出界限,一直朝南绵延,最后纯黑,化为黑夜。隔壁人家竹竿上,几条短裤风里飘,几对白翅膀。远处南京西路,从这个方位看,灯火暗淡,看不见平安电影院的轮廓线,怀恩堂恢复了礼拜,不露一点光亮,只有上海展览馆,孤零零一根苏式尖塔,半隐夜空,冒出顶头一粒发黄五角星,忽明忽暗。”

读这段时飞机正行进在漆黑的西伯利亚旷野上空,一时恍惚不知身在何处:平安电影院早就改成了ZARA,上海展览馆的尖塔已被数不清的高楼淹没。回头看到这句评论深以为然:读《繁花》之于我来说犹如招魂一般,我那早已迷失的少年记忆随之涌现。

《繁花》讲的是上海的故事,浸润了上海人的思维、审美观和生活质地,然而六十年代初相对单纯的生活,对比九十年代起物欲横流心灵空虚的表面繁华,却能让全国范围的人都能读懂,欣赏。它的语言特色更是被广为讨论,很自然地与《海上花》并提:
《繁花》整体结构分为两条线索的交替穿插运行,一条线从1960年至文革尾声,另一条线则自1980年到新世纪初。随着时间推移最终合拢归入“海上”。上海味不止是《繁花》的背景和点缀,而且还是文体的追求,《海上花》在叙述上运用普通话,而在人物对话时却用吴语方言。小说虽有艺术性,但在阅读推广却受了影响。眼前的《繁花》“采用了上海话本方式,也避免外地读者难懂的上海话拟音字,显现江南语态的叙事气质和味道,脚踏实地的语气氛围。小说从头到尾,以上海话思考、写作、最大程度体现了上海人讲话的语言方式与角度,整部小说可以用上海话从头读到尾,不必夹带普通话发音的书面语,但是文本的方言色彩,却是轻度,非上海语言读者群完全可以接受,可用普通话阅读任何一个章节,不会有理解上的障碍。”作者金宇澄在介绍《繁花》时曾作如上阐释,有些说法虽不严谨,但意图是明确的。笔者曾询问过几位不懂上海话而读过此小说的同行,他们同样读得津津有味。但和用上海话去读究竟有何不同,就不得而知了。

… …

《繁花》显示的语言要点,是一座城市的传统语言,进入了小说,作为长久以来“失聪”的阅读,因此我在《繁花》中听到了声音,存在于语言的特殊内容被裹挟出来,有时候,语言方式的用句,具有特殊的涵义,无数简单的声音,产生了有意味的,特殊地域的效果。《繁花》有一个频繁出现的词,“不响”,多少次?将近一千次的“不响”当然它不会有一千种含意,但是结合上下文,它表达了细微的指向,一个“不响”,可让我们看见人物的态度与神情:装糊涂,尴尬,不悦,撒胡赖,忍耐,逃避,高高挂起,道貌岸然,等等。我们可以讨论这个“不响”,究竟是方言表现力的丰富,还是词汇的使用上的缺失,但我更看重的是这个词的声音,它的两个音节。出现无数次不一样的音节,这是我在文学作品中第一次看到,可以细品字面背后的意味的一种提示,最先触动的,其实是我们的听觉。
小说最先连载的弄堂网站上搜集了不少评论:http://www.longdang.org/bbs/thread-34848-1-1.html,可以看看。

tiffany
Posts: 24708
Joined: 2003-11-22 20:59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tiffany » 2013-02-25 8:28

哇,这个小说文字不错,很久没看见这么繁花似锦的文了,难得得是不觉得堆砌。
乡音无改鬓毛衰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CAVA » 2013-02-25 9:08

引的这两段是我特别喜欢有感触的,虽然华丽些,因为主体叙事简约偏白描(动不动就“阿宝不响”,真有点《海上花》的味道),突然撞见一两段抒情的很有惊喜。好比围绕三个主角展开的一堆琐碎的平常日子故事里,忽然来了一个喜爱诗歌的少女姝华,又偶尔讨论苏联电影,让我不由想当时的人比我们现在文艺多了。

《收获》版的引言,如果用评弹说书先生的苏白读起来会很有意思:
独上阁楼,最好是夜里。《阿飞正传》结尾,梁朝伟骑马觅马,英雄暗老,灯下数钞票,数清一沓,放进西装内袋,再数一沓。拿一副扑克牌细看,再拿出一副。然后梳头,三七分头,对镜子梳齐,全身笔挺,骨子里疏慢 ,最后关灯。否极泰来,这半分钟,是上海的味道。
还有一段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六十年代两个小孩谈集邮,活脱脱写出江南风物,连带点到阿宝蓓蒂的家庭背景:
伟民”橱窗里摆出植物邮票,有一套【38枚】十字花科匈牙利邮票,鲜艳逼真;植物种类邮票,发行品种满坑满谷,苏联邮票经常有小白桦。德国,椴树小全张。美国也有橡树、洋松、花旗松专题;花卉主题是夺目缤纷,南洋、菲律宾、泰国常推兰花,颜色印刷一般,朝鲜几种金达莱,单张、两张一套,样子少,纸质粗,有色差。日本长年“每月一花”,集不胜集。中国1960年版菊花全套【18枚】,画功赞。有一天,蓓蒂跟阿宝说,假使自家可以做邮票,阿宝要做啥样子。阿宝想想说,上海好看的花是啥花。蓓蒂说,我只欢喜栀子花。阿宝说,树呢。蓓蒂说,梧桐树对伐。阿宝说,嗯。蓓蒂说,如果好出邮票,讲讲看。阿宝说,马路上卖的茉莉花小手圈,一小把栀子花,羊毫笔尖一样的一对白兰,邮票可以做三张头的一套。蓓蒂说,赞的。还有呢。阿宝说,梧桐树,做四方联,春夏秋冬。蓓蒂说,不好看。阿宝说,好看。新叶子一张,6月份梧桐树褪皮一张,树皮其实有深淡三种颜色,每年部分褪皮,好看。秋天,黄叶子配梧桐籽一张,冬天是雪,树叶看不到了,也好看。蓓蒂说,不欢喜。我其实只欢喜玫瑰,还有,五月墙篱笆上开的十姊妹,单瓣白颜色好看来。粉红,黄,大红,紫红是重瓣十姊妹,也好看,可以做一套伐。阿宝说,英国邮票里有过的,好看,没话讲。蓓蒂说,龙华桃花,出一张四方联可以伐。桃花其实一直比梅花好看。阿宝说,桃花有点笨,梅花清爽。蓓蒂说,杨柳条,桃花,海棠,新芭蕉叶子,做一套呢。阿宝说,倒真没想到过,春天样子,蛮好看的。蓓蒂说,枇杷,杨梅,李子,黄桃,黄金瓜,青皮绿玉瓜,夜开花,篷篙菜,可以当作一套。阿宝说,不对的,就算开水果店,也不像呀。蓓蒂说,外国邮票是可以的,单张里厢,一大盘,一大堆,样样摆摆好,苹果,生梨,葡萄,卷心菜,洋葱头,黄瓜,洋山芋,番茄,芹菜,生菜,大蒜头,大葱,香菇,蘑菇,胡萝卜,香瓜,西瓜,还有火腿,蹄髈,熏肉,鳟鱼,野鸡,野鸭子,堆起来,下面是台布,上面有****,子弹带,烟斗,烟斗丝,猎刀,捏皱的餐巾、银餐具,几只切开的大面包,小面包,橄榄油,胡椒瓶,几种起司,蛋糕,果酱,白脱奶油,辣酱油,牛奶罐,杯子,啤酒,茶壶,葡萄酒,旁边看得见一点厚窗帘布。阿宝说,乖小囡乖小囡,记性好得来,大概是静物小全张,大面值法郎。一般集邮簿子里,绝对摆不进的。蓓蒂说,“华外”老板讲,这种超级航空母舰,假使1961年看到,要咽馋唾,三日三夜困不着。阿宝笑。看看蓓蒂冰雪聪明的样子。心里欢喜。

笑嘻嘻
Posts: 23308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笑嘻嘻 » 2013-02-25 9:51

摘的这段真好看。看来得找来看看。
云浆未饮结成冰

silkworm
Posts: 4776
Joined: 2004-01-09 20:45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silkworm » 2013-02-25 16:29

谢谢CAVA推荐,我要找来看看。
“蓓蒂”,这名字真shanghai。

putaopi
Posts: 4032
Joined: 2006-01-18 23:35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putaopi » 2013-02-25 23:14

这段集邮的太好玩儿了,我小时候也集邮,下课了就跟朋友们换邮票。不过可没有贝蒂她们这么有理想有情趣,从没想过自家可以做邮票这码事儿。那时候的最大愿望是收全徐悲鸿的那套奔马的邮票。 :mrgreen: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CAVA » 2013-02-26 1:20

我觉得这本书蚕会喜欢的。收获版的集邮一段比上面摘得初稿更好。据说单行本还在修订中,会包括二十张插图,很期待。

看到蓬蒿菜上邮票,阿宝说又不是开水果店我笑得要命。现在的小孩估计不集邮了,邮局门进去过没有都不知道呢。

qinger
Posts: 5805
Joined: 2003-12-24 15:09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qinger » 2013-02-26 1:21

我好像也有那套奔马邮票,不记得全不全了。
那时候很骄傲地是自己居然有那张猴票。
现在偶是胡军的扇子。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CAVA » 2013-02-26 6:30

又在网上找到一段。这段不知道为什么很好笑,而且让我想起《红粉》这部电影。
当时,沪生家住茂名路洋房,父母是军队干部,支持民办小学,替沪生报名,小学六年上课地点,分布于复兴中路,瑞金路石库门的客堂,茂名南路洋房客厅,长乐路厢房,长乐邨居委会仓库,及南昌路某弄老式房子,中国乒乓摇篮,巨鹿路第一小学对面老式弄堂。这个范围,接近阿宝家的地盘,但两人不认得。每个学期,沪生转几个地方,换几个老师上学。五十年代就学高峰,上海妇女粗通文墨,会写粉笔字,就可以做民办教师。少奶奶,老阿姨,张太太,李太太,大阿嫂,小姆妈,积极支援教育,包括让出私房办学堂。有一位张老师,旗袍打扮,前襟掖一条花绢头,浑身香,是瑞金路房东。厢房课堂暗极,天井里外,有人生煤炉,蒲扇啪嗒啪嗒,楼板滴水,三个座位允许撑伞,像张乐平的读书图。沪生不奇怪,小学应该如此。上午第三节课,灶间飘来饭菜镬气。张老师放了粉笔,出厢房,与隔壁娘姨聊天,拈一块油煎带鱼回来,边吃边教。表现不好的同学,留下来跟张老师回去,就是到后厢房写字。

Knowing
Posts: 34487
Joined: 2003-11-22 20:37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Knowing » 2013-02-28 14:41

可爱,要有电子版买就好了。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Knowing
Posts: 34487
Joined: 2003-11-22 20:37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Knowing » 2014-02-05 12:09

梁文道:不響

「滬生經過靜安寺菜場,聽見有人招呼,滬生一看,是陶陶,前女朋友梅瑞的鄰居。滬生說,陶陶賣大閘蟹了。陶陶說,長遠不見,進來吃杯茶。滬生說,我有事體。陶陶說,進來嘛,進來看風景。滬生勉強走進攤位」。

上海作家金宇澄的《繁花》,是2013年最多人談論的華文長篇,幾乎沒聽過有誰說它不好,台灣和香港一些文友更自稱成了「金迷」,一本書讀完再讀。終於到了去年臨末,我才拿起來翻閱。果然,看了引子之後就停不下去。

這頭就開得特別有味道。主角滬生路過喧嚷的菜市,忽然被人叫住,說店裏有風景可看。但一家沿街賣蟹的小店又有什麼風景好看呢?於是我們就像滬生一樣,在繁華忙碌的日常路徑裏頭,被一個多年不見但又沒什麼話好和他說的舊識拉着,百般不願地勉強坐了進去。總共三段的開頭,滬生接連說了八次要走,時間緊要,陶陶卻勸:

「此地風景多好,外面亮,棚裏暗,躺椅比較低,以逸待勞,我有依靠,篤定。滬生說,幾點鐘開秤。陶陶說,靠五點鐘,我跟老阿姨,小阿姐,談談斤頭,講講笑笑,等於軋朋友。陶陶翻開一本簿子,讓滬生看,上面謄有不少女人名字,地址電話。陶陶撣一撣褲子說,香港朋友送的,做生意,行頭要挺,要經常送蟹上門,懂我意思吧,送進房間,吃一杯茶,講講人生。滬生不響。」

三十萬字的小說,顏色就此底定。

小店風景,無非便是涼棚隔開了日頭正曬的市街,一段陰涼既近且離,稍遠了俗世生活,就有了議論說事的距離。而一邊喝茶一邊說的故事,則由自家老婆需索甚多開始,一直到送貨之餘如何採花偷腥,全都是些市井裏的狎俗瑣碎。金宇澄好比說書人,在市集上喚人過來聽書。我們明明沒這功夫,他卻還要來些東家長西家短無益於世道人心的段子。然後一個故事接着一個故事,竟然就說完了五十年間偌大一座上海城的浮沉。種種人間際遇,竟可離奇至此,但又尋常到了卑微的地步。直至繁花落盡,糜爛成泥;看完聽罷,我們也只能讓身離去,套句書中最常見的滬語,「不響」作罷。


梁文道:看懂方言(我手寫我口二之一)

【蘋果日報】「不響」,乃是《繁花》最常出現,亦最受談論的一句上海話。放在不同的處境底下,夾在不同語氣的上下文中,其意蘊千變萬化,很容易讓讀者聯想到一個無聲的喟嘆,沉默的姿態,又或者故意的冷淡。但「不響」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上海友人便說我再怎麼解釋,都沒法確切理解這個詞語的義涵。慚愧,我有這麼多要好的上海朋友,出入上海也近二十年了,此前居然從未聽過「不響」這個說法。自然是因為我們都在說普通話。好比一些常到香港的大陸朋友,再怎麼摸得通我們的大街小巷,也還是沒搞懂粵語的精微。

難怪滬語寫作成了《繁花》的一大特點。可金宇澄清楚得很,他的「母語寫作」已經是親民版本了,用不着像《海上花》那樣勞動張奶奶翻譯。正因如此,他這部積累多年的鉅製才有了把上海話注入到白話文的機會。等到那一天,不論東西南北,人人都能自然地把「不響」寫進文字了,便是功德一件。

我在大陸演講,以往常用粵語和台語為例,說明白話文的根本困難,就在於「我手寫我口」這句知名的口號上頭。說什麼就寫什麼,聽起來不錯,但我這隻手到底該寫誰的口呢?試想一個從小到大就說廣東話的人,嘴上「佢好緊要」,筆下「他很重要」,這還算得上是我手寫我口嗎?

中國幅員廣大,方言繁似銀河,以往只有書同文,卻不能口同音,唯一能夠暢通無阻的只有抽離了日常語言的文言文。那時候雖然也有白話文寫作,但究竟野性難馴,和今天規規矩矩的狀況不可同日而語。如今一般教科書談白話文運動,時常忽略了同時期另一項重要的變化,那便是「國語」的形成了。沒有國語的統一,就不可能有白話文的暢通與規範。在這層意義上,我甚至要大膽地說,白話文運動從文字倒逼回了去,從旁促進了國語的生成。

梁文道:寫白話(我手寫我口之二)

【蘋果日報】幾十年前,瞿秋白猛烈批判白話文運動的成果,說五四以降的新文學已經演化成了「白話的新文言」。站在左翼立場的他認為「普洛大眾文藝要用現代話來寫,要用說出來可以聽得的話來寫」(「普洛」就是「普羅」的意思,乃當年流行的另一款音譯)。然而,什麼樣的白話是大眾聽得的白話呢?你拿瞿秋白的文章出來,唸給今天的香港學生,他們可能也得轉一下腦筋,才能找到恰當的頻道接聽。因為對我們說粵語的人來講,「白話」就是廣東話,從來就是相對於書面文言文的日常口語。所以最初聽說北方有人要推廣白話文,有些廣東人還以為自此之後就能直接以我們的「白話」寫作呢。

由於北方官話成了國語的骨幹,必須依托口語的白話文也就很自然地以北方話為正統。如今大家說到老舍,都會把他當成中國新文學的玄門正宗,他那北京作家的身份也便顯得比較次要了。不像金宇澄,用上海話來寫上海,坊間便封他當上海代表,有人還為此不想翻開《繁花》,因為「它只不過是寫上海而已」。反過來想,為什麼就沒有人因為《駱駝祥子》和《茶館》只是寫了北京而拒讀老舍呢?

又如董啟章的《體育時期》,大陸出版之後,有點受到冷遇,原因之一是裏頭太多廣東話。我便遇過一些記者投訴粵語增加了閱讀難度,覺得董啟章要是改用「純粹白話文」書寫,效果一定不同。老舍的北京話就一定比較好懂嗎?也不見得。雖然「擰麻花」和「撒歡兒」已經進了今天書面語的詞海;可是「五脊六獸的」和「倆錢兒醋」呢?這是當前一般讀者都看得懂的白話嗎?儘管不能全懂,但有機會的話,讀者想必也不會叫老舍先生改一改,看不明白您老人家用語是咱兒中文水準不夠。

所以金宇澄在《繁花》使用方便大家的滬語寫作要是有任何意義的話,絕不只是因為上海話可以寫活上海,更是因為它能讓人意識得到白話文的源頭與局限。說不定日後就會開出一條小道,替書面語引入更多本來就不該隔在外頭的「方言」資源。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CAVA » 2014-02-06 5:46

谢谢小K。方言活泼生动接地气,用得好文字会特别好看。这也是门艺术,当代英文小说里常有大段缺少字母,引号满天飞的对话,企图体现人物特色。读起来非常困难,我现在干脆全部跳过。还有用现在时态写小说而不是传统的过去时,感觉好奇怪。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Jun » 2014-02-06 7:45

CAVA wrote:当代英文小说里常有大段缺少字母,引号满天飞的对话,企图体现人物特色。读起来非常困难,我现在干脆全部跳过。
这是表现 cockney 口音咩?记得以前看 Stevenson 的苏格兰历史小说也是一大堆苏格兰话,背后还有个索引。
还有用现在时态写小说而不是传统的过去时,感觉好奇怪。
OMG 这吐槽可说到我心坎儿上了。据说是 YA 类型小说里流出来的风气,现在好风靡,简直没法看。

对于写作用方言我还是持保留态度。如果我不懂上海话,就没法看懂繁花。想想如果有人用闽南话写台湾本土故事呢?两眼一抹黑。正路是 Richard Price 那种,完全不需要错误拼写和单引号吞音缩字儿,全靠口吻,就把人物的社会地位和教育背景和性格全都显出来了。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Knowing
Posts: 34487
Joined: 2003-11-22 20:37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Knowing » 2014-02-06 7:58

我在看繁花,他的语言有方言因素但是比较白,象张爱玲翻译过的海上花,可以看得懂。好多粤语新闻或者八卦我就看不下去了,连字都不认识。

what is 咱兒?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儘管不能全懂,但有機會的話,讀者想必也不會叫老舍先生改一改,看不明白您老人家用語是咱兒中文水準不夠。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CAVA » 2014-02-06 11:14

正想说杭州话上海话相差不远,又一想既然香港人也看得懂,说明这个改良方言应该没问题。小K看完了写点感想?

用现在时写小说我只看过一本,One Day的作者早期的作品Starter For Ten。以大学知识竞赛University Challenge为背景,因为爱看这个节目,又想知道BC饰演的配角是什么样子就从图书馆借了。跟One Day一个男性自我中心的调调,难看得很。

silkworm
Posts: 4776
Joined: 2004-01-09 20:45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silkworm » 2014-02-06 11:18

“俩钱儿醋”也不大对。应该是“俩醋钱儿”?

我买了两本《繁花》,给了我妈一本,把她这老年少女给吓了一跳。

dropby
Posts: 10921
Joined: 2003-11-24 12:23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dropby » 2014-02-06 14:46

一点点方言没事儿。谁都知道囡囡是啥意思。但是方言太多了肯定影响不懂方言的人阅读。繁花我还没看,不知道会不会有问题。但是现在语言发展变化这么快,尤其是网络语言渗透日常生活,非方言也一样有看不懂的问题。

中国好歌曲有个成都人四川话rap,不知道非四川人听了是何感想?他说用普通话就找不到那个感觉。写作是不是也会有类似问题所以有人非坚持用非该方言区就看不懂的方式?

dropby
Posts: 10921
Joined: 2003-11-24 12:23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dropby » 2014-02-06 16:07

看了一点,觉得他并不是用上海话写上海,而是引进了大家都能懂的一些地方话,增加了笔下语言的表现力和接地气。他化用上海话的功力很高,我读起来完全不觉得违和。

另外我不明白为啥大家说不响是上海话。

Knowing
Posts: 34487
Joined: 2003-11-22 20:37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Knowing » 2014-02-06 16:15

我才看了十分之一,觉得细节很好但是整体有点缺主线,不知道是不是有意学海上花红楼梦的中国小说风格。怎么说呢,不是个page turner, 可能他也没追求这个。它的风情画卷是很有意思,从苏北工人家翻到上只角,解放后到文革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据我的有限了解写的很真实。
我听不懂上海话,一落到纸上,里面很多词汇和表达方式大概是江浙通行的,就能够理解。另外小时候上海亲戚来往多,大概多少无意中听了点,能够边看边在心里再现。再有就是风俗近吧。比如会做人家的主妇吆喝孩子们“粥烫费小菜,晾一晾再吃”,哈哈哈,我马上狂笑。这个换北方读者肯定要想半天:什么是小菜,为什么粥烫就费小菜。。。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dropby
Posts: 10921
Joined: 2003-11-24 12:23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dropby » 2014-02-06 16:22

Knowing wrote:我才看了十分之一,觉得细节很好但是整体有点缺主线,不知道是不是有意学海上花红楼梦的中国小说风格。怎么说呢,不是个page turner, 可能他也没追求这个。它的风情画卷是很有意思,从苏北工人家翻到上只角,解放后到文革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据我的有限了解写的很真实。
我听不懂上海话,一落到纸上,里面很多词汇和表达方式大概是江浙通行的,就能够理解。另外小时候上海亲戚来往多,大概多少无意中听了点,能够边看边在心里再现。再有就是风俗近吧。比如会做人家的主妇吆喝孩子们“粥烫费小菜,晾一晾再吃”,哈哈哈,我马上狂笑。这个换北方读者肯定要想半天:什么是小菜,为什么粥烫就费小菜。。。
不会啊,虽然从来没听过,不会有这种亲切感,但是理解完全没问题。佢好緊要那就完全不懂。

silkworm
Posts: 4776
Joined: 2004-01-09 20:45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silkworm » 2014-02-06 16:29

dropby wrote:一点点方言没事儿。谁都知道囡囡是啥意思。但是方言太多了肯定影响不懂方言的人阅读。繁花我还没看,不知道会不会有问题。但是现在语言发展变化这么快,尤其是网络语言渗透日常生活,非方言也一样有看不懂的问题。

中国好歌曲有个成都人四川话rap,不知道非四川人听了是何感想?他说用普通话就找不到那个感觉。写作是不是也会有类似问题所以有人非坚持用非该方言区就看不懂的方式?
觉得很好玩。“老子”都被电视台字幕组给掐了,更搞笑。其实就是个语气助词的用法?

dropby wrote:看了一点,觉得他并不是用上海话写上海,而是引进了大家都能懂的一些地方话,增加了笔下语言的表现力和接地气。他化用上海话的功力很高,我读起来完全不觉得违和。
另外我不明白为啥大家说不响是上海话。
同意没有违和感。比张爱玲翻译的《海上花》还顺溜些。
对啊,一声不响么。当然,我要是用北京话写,就是“不吭声儿”。

Knowing wrote:我才看了十分之一,觉得细节很好但是整体有点缺主线,不知道是不是有意学海上花红楼梦的中国小说风格。怎么说呢,不是个page turner, 可能他也没追求这个。它的风情画卷是很有意思,从苏北工人家翻到上只角,解放后到文革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据我的有限了解写的很真实。
就是有点絮絮的那种。
我妈大概就是因为虽然身为上海人,但是只是被保护得很好地生活在很窄的一个小层面,所以被“惊吓”到了。

笑嘻嘻
Posts: 23308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笑嘻嘻 » 2014-02-06 16:39

为什么粥烫费小菜?你一说我倒想问什么是小菜?
云浆未饮结成冰

Knowing
Posts: 34487
Joined: 2003-11-22 20:37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Knowing » 2014-02-06 16:48

一般家常菜就叫小菜,相对请客过节的大菜(就是你们北方人说的‘硬菜’)。
吃粥一般是一口菜一口粥,如果粥烫,每口喝不了多少,那么喝的次数多,吃掉的菜就多,所以粥烫费小菜啊。哈哈哈,我就知道你这北方姑娘根本缺乏这种思路!

蚕妈小时候一定养尊处优没见过那种一层三户每户挂个门帘的生活状态,所以被惊到了。 :mrgreen: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dropby
Posts: 10921
Joined: 2003-11-24 12:23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dropby » 2014-02-06 17:05

我理解的小菜是下粥的小菜啊,和家常菜还有区别。难道北方人喝粥不就小菜?小菜不包括红烧肉这样的家常菜。

我倒没被惊到,但是觉得按我的口味有点过于一地鸡毛了。cava主贴里摘的都是华彩段落。

笑嘻嘻
Posts: 23308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笑嘻嘻 » 2014-02-06 18:37

小菜我大概知道。原先上海闺蜜请客就会说做几个拿手小菜。粥烫费菜真的是超出想象。
云浆未饮结成冰

silkworm
Posts: 4776
Joined: 2004-01-09 20:45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silkworm » 2014-02-06 21:00

小菜就是家常吃的菜,不特指过粥的小菜。
以前,大菜是西餐的意思。

dropby
Posts: 10921
Joined: 2003-11-24 12:23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dropby » 2014-02-06 21:14

不管小菜究竟指啥,总之不会是佛跳墙就对了。 :mrgreen: 我倒觉得粥烫费小菜很好理解啊。以前大家都很穷的时候菜很可能不够吃的,所以要省着吃。

回蚕四川话,老子本来是爸爸的意思。自称老子是有点骂人的味道,所以被电视台给掐了。老子明天不上班就是我明天不上班。

dropby
Posts: 10921
Joined: 2003-11-24 12:23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dropby » 2014-02-06 21:25

粥一般是早上吃,下粥的,一般就是字典中解释的小菜:
盛在小碟儿中的下酒饭的菜蔬,多为盐或酱腌制的
《西游记》第二五回:“二童忙取小菜,却是些酱瓜、酱茄、糟萝卜、醋豆角、醃窝蕖、绰芥,共排了七八个碟儿,与师徒们吃饭。” '

看来语言这个东西,真是歧义太大了。

笑嘻嘻
Posts: 23308
Joined: 2003-11-22 18:00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笑嘻嘻 » 2014-02-06 21:39

Dropby 你也是南方人嘛。所以会理解。
云浆未饮结成冰

dropby
Posts: 10921
Joined: 2003-11-24 12:23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dropby » 2014-02-06 22:15

我有点搞不清四川算哪方。四川话是北方语系。

Knowing
Posts: 34487
Joined: 2003-11-22 20:37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Knowing » 2014-02-07 2:28

dropby wrote:我理解的小菜是下粥的小菜啊,和家常菜还有区别。难道北方人喝粥不就小菜?小菜不包括红烧肉这样的家常菜。
这就是方言歧义了。你字典里的小菜我们叫咸菜,早上用小碟乘着过泡饭。平时早上吃泡饭,夏天吃粥不限于早上,还会就炒的菜。家常菜是肉丝炒茭白,八宝酱丁什么的,80%以上都是肉的算比较硬的,一般桌上最多只有一盘,还吃好几天。嗌,说的我家生活好苦的样子。。。不过我们不喜欢大块吃肉,喜欢的是火腿,河鲜,当季蔬菜。一度我妈经常买一大块牛肉做酱牛肉,头天吃牛肉汤之后吃酱牛肉,我特别不爱吃。
上海人如果说吃大菜,一定是指吃西餐。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CAVA » 2014-02-07 3:18

不响在上海话里其实是勿响,疑似源自苏州话。小菜就是小K和蚕说的家常菜统称,冷菜热菜汤菜都算。石库门大家共用厨房间的时候,各家各户烧什么菜都看得见,会说:今朝奈屋里厢小菜交关好(这句不知金宇澄怎么翻译)。有句宁波?绍兴?话说:小菜唔不饭吃饱,是主人的客气话,即没什么菜招待你的意思。

我猜蚕的妈妈比较惊骇的是90年代开始各种五光十色的男女关系 :mrgreen: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Jun » 2014-02-07 8:28

上海弄堂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大早各家各户在门外的下水道前涮马桶。在别处没见过的景观。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dropby
Posts: 10921
Joined: 2003-11-24 12:23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dropby » 2014-02-07 10:37

不完全是咸菜,也包括各种方便不用煮的。比如豆腐干,皮蛋,酱和卤的荤素菜。泡饭是上海特色?上海以外好像没人肯吃泡饭?泡饭不是粥。

同样的词在不同背景有不同意思真是很有趣。

wuliaotou
Posts: 349
Joined: 2005-08-02 20:50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wuliaotou » 2014-02-07 13:14

泡饭确是上海都有特色。我现在还是每天早上泡饭肉松,周末买油条,和腐乳汁一起过饭,美味。小朋友们虽然早上更喜欢西式的,但是受我影响偶尔也要吃点泡饭。我还记的若干年前去邮轮满世界找白饭而不得的忧愁。几天没有泡饭吃就觉得胃不舒服。

helenClaire
Posts: 3159
Joined: 2003-11-22 20:12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helenClaire » 2014-02-10 12:28

不知道为什么,上海市井生活背景的故事读起来,总是眼前昏花,不知所云。但鼻中好似闻到种种气味,而且往往并不好闻。。。记得以前读过一位陈什么燕的小说,就这样,终于在洗脚水的气味蒸腾起来的时候,弃文了。。。如今这篇繁华的几个段落,又是这个感受,各种气味扑面而来。 :oops:
读其它文字,包括专门写食物的文章,都没有这个现象。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豪情 » 2014-02-10 13:09

:f16: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CAVA » 2014-02-10 15:27

日常生活当然脱离不了柴米油盐各种气味各种声响,还有与各色人等打交道,再高雅的人也得吃喝洗漱 :mrgreen:

前十年二十年写上海的书矫情拗造型的居多,繁花有一部分特别贴切普通市民生活和记忆,所以显得突出。

Knowing
Posts: 34487
Joined: 2003-11-22 20:37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Knowing » 2014-02-10 17:28

繁花里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男女关系的部分就是一股子腌赞之气。不太明白作者是不是就是要写那个时期刚开放蠢蠢欲动含混拖拉暧昧不清的钱色追逐,反正看的人很堵心。
我倒是很喜欢看文革前后工厂做活的描述。 :mrgreen: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putaopi
Posts: 4032
Joined: 2006-01-18 23:35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putaopi » 2014-08-22 18:09

我们镇上的图书馆居然有这本《繁花》,记得谷里讨论过,就借回来读。阿宝沪生两人像双胞胎,有时分不清楚谁是谁,好像从来没有长大。倒是爱看武侠练拳脚的小毛塑造得满有特点的。最好看的就是阿宝跟蓓蒂的故事,语言和意象都那么美丽,悲剧的结局都令人怅然。 大家都把这书跟《海上花》比较,我没读过,倒是觉得后面市井男女关系的部分,和九十年代的一部话题作品《废都》气质上一脉相通。文人商人加女人的饭局,各种欲望纠结,非常相像。

Knowing
Posts: 34487
Joined: 2003-11-22 20:37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Knowing » 2014-08-26 3:37

八十年代气质是各种欲望压抑久了纷纷骚动的感觉吧。这点上的确比较废都,人人都在骚动,但没有健康欢乐的性爱,也没有正当坦荡的财富。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CAVA » 2014-08-26 4:21

Putaopi观察真仔细。果然细细想来,阿宝沪生小时候还算有家庭经历和性格的差异,到了八十年代后都成为了光怪陆离的旁观者,两者的性格既没有明显发展,边缘也很模糊。

张爱玲当初强力推荐金瓶梅,醒世姻缘传,还有海上花,只有海上花我还勉强看完了。

putaopi
Posts: 4032
Joined: 2006-01-18 23:35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putaopi » 2014-08-26 9:08

Knowing wrote:八十年代气质是各种欲望压抑久了纷纷骚动的感觉吧。这点上的确比较废都,人人都在骚动,但没有健康欢乐的性爱,也没有正当坦荡的财富。
原谅我的偏见,读的时候我还想说上海大都市的文化人比西北偏远地区的同行要“洋气”些吧,怎么在男女情爱方面审美趣味这么相似?也许是时代的印记。
CAVA wrote:Putaopi观察真仔细。果然细细想来,阿宝沪生小时候还算有家庭经历和性格的差异,到了八十年代后都成为了光怪陆离的旁观者,两者的性格既没有明显发展,边缘也很模糊。
没错,开始还好,皋兰路和英德公寓还是有差别的,估计对上海本地人来说一听地名就能了然。后来就模糊了,也不知道他们都住哪里,连女朋友都“共用”过。 我想这小说还是有主线的,就是阿宝沪生小毛跟他们生活中的女性们,可惜作者也迷失在市井生活细节里,人物塑造上功夫花的太少。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CAVA » 2014-08-26 10:22

原谅我的偏见,读的时候我还想说上海大都市的文化人比西北偏远地区的同行要“洋气”些吧,怎么在男女情爱方面审美趣味这么相似?也许是时代的印记。
前面小K引的梁文道,说开篇几段定下了全书的调子,果然有道理,后半本的市井气实在是。。。饭桌上来来往往的除了阿宝基本都是小生意人,文化气息随着姝华的凋落几乎消失殆尽。作者却是文化人吧,花此巨幅笔墨写这些,莫非是要悼念旧价值的消失?

putaopi
Posts: 4032
Joined: 2006-01-18 23:35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putaopi » 2014-08-28 10:13

姝华还真是特单纯美好的知识女性,蓓蒂也可爱但还是个孩子。后来的梅瑞俗气得很,银凤和李李经历复杂些,特别是李李总觉得前后不一致似的,也许是作者也没琢磨明白她到底是怎么回事?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Re: 小说《繁花》

Post by 豪情 » 2016-05-27 21:06

我终于匆匆看了繁花, 突然意识到上次大家觉得行文奇突叫亦舒嫂嫂的, 其实也类似。
http://www.fabvalley.org/bbs/viewtopic. ... 82#p161608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