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o Income Trap(完)

入得谷来,祸福自求。
Post Reply
Knowing
Posts: 34487
Joined: 2003-11-22 20:37

Two Income Trap(完)

Post by Knowing » 2005-08-24 8:00

昨天晚上看了大半本Two Income Trap,怕怕啊,有的数据特别触目惊心,比如:每年破产的夫妇比离婚的还多。作者分析数据,指出“过度消费造成破产”是个神话,事实上,现在家庭花在穿衣吃饭旅游上的钱比二十年前要低。车子上的钱多一些,不过那是因为大多数家庭得用两辆车。主要是房价(调整通货膨胀率后)翻了三倍。而房价上涨并不是因为房子变大了。也不是因为人口多。整个事情是这样的。
大部分家庭母亲工作是为了提供更多收入,的确做到了。但是为了给孩子提供中产生活,都往安全和教育好的区搬,尤其学区制度造成某些地方的房子受欢迎,大家投标越投越高,结果是多收入的钱都填进了房价里,家庭的固定支出就非两人收入不能应付,存不下钱来。套住。然后单收入家庭也跟着受罪--房价涨了,他们收入少,简直没法竞争。


的双收入家庭一到有事失去一方的收入就会出现很大的缺口。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时候反而是过日子勤俭的夫妇削减开支余地小--房贷车贷保险幼托学前班都是固定开支,除非卖车卖房没法削减,很快就会开始付不出这个那个的月供,追债人就会出现来把车子拿走,或者银行来威胁收回房子。这个时候,律师会告诉他们申请破产保护是最好的出路。
以前的家庭是单收入,母亲除了在家可以提供很多实际服务,在父亲出事不能工作的时候,还可以作为应急出去工作,虽然薪水可能没父亲提供的多,但是至少有个缓冲,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不多。现在的双收入家庭一方失去收入的机会是单收入失去收入机会的两倍,而他们没有紧急时刻的安全网--母亲这个资源可以动用。如果双收入家庭把母亲那份存起来备用当然是好的--可是谁会这么作呢?母亲们自己也不会愿意,她们努力工作是为了给孩子家庭更好的环境,不是为了退休以后环游世界。也就是说,单收入家庭平时日子就不好过,双收入家庭在紧急情况下更脆弱。
还有单身母亲,离婚相当于把双收入家庭拆开,开销减的有限,收入却少了很多,孩子赡养费支付情况比二十年前好多了,但是母亲拿到的赡养费只是父亲收入的一半,加上自己的收入,如果要住原来的房子维持孩子原来的生活方式,难免捉襟见肘。
作者提出很多对策。个人对策是买保险,尤其是disability 保险 和长期护理保险,(我有点不大相信,这不是在紧巴巴的日常生活里又多一项开支么。)。国家对策是改进社会安全基金里的disability 部分有不少漏洞。取消(合并)学区,这样等於把可选的房子范围变大,就可以缓解房价。(我对这也有疑问--肯定好学校外面的队长,怎么选择学生呢?择优录取?那不跟中国一样,会产生孩子负担特别重的后果。)提供单亲家庭日托补助(至少紧急补助)。税收上优惠存款帐户。
我看了以后基本上结论就是:啥也没有存点钱实在。存够了钱再生孩子。生了孩子就不要离婚,哪怕面和心不和,各睡各的呢,也比俩人都破产强。靠,这不就是倒退回中国传统道德那一套了么。 :shock:

:gros_yeux_tristes: :gros_yeux_tristes: :gros_yeux_tristes:
看来我的想法比较中国。作者在下面一章狠狠的抨击了银行。二十年前,银行关心还贷情况,很少会肯出借超过个人还贷能力的数目。现在,他们关心的是出借的越多越好。为什么呢?并不是因为银行变坏了--他们一直就不是好人。而是因为一条法律的改变。以前利率受限制,他们能取的利率上限由本州制定,所以关心避免坏帐。现在银行可以把所在州的利率上限带到外州去。为了吸引银行,各州政府相竟大幅提高利率上限,银行就得以用高利率出借坏帐率高的贷款。虽然更多的人会还不出,但是高额的利润足以弥补坏帐部分。尤其是房屋贷款,如果他们还不出,可以强行收屋子,在大多数州即使个人破产也不能避免。
最后作者提出:大家得团结起来,给议员们写信打电话,促进立法管束银行的利率,取消学区,补助或公立平价的日托和学前班。
在大气候没法改变的情况下,对於个人的建议,作者说的跟洛洛钻石海轮提出的差不多,就是首先得买保险,其次双收入不表示你们一定会落入双收入陷阱,计划是要留余地,买房不能超过自己能力,不要把两份收入都用到百分之七八十。如果不是马上必要,先在便宜的公寓住几年多存些头款。如果有可能,换个便宜点的房子。比较不传统的一条是:不生孩子也是个选择。现在很多人不生孩子,已经不是稀罕事了。(我倒,她还真那么建议啊。)
对於已经在危机中的家庭,一条跟我想象中相反的建议:Do not consolidate high interest credit card debt into a second home loan. 因为通常银行这样主动来引诱你的时候,你的财政已经很坏了,你得到的贷款会利息很高。再高也比信用卡低啊?不错!可是有一点很重要,你宣布破产的时候,信用卡债是可以取消的,房屋贷款不可以。而当你付不出月供,他们可以来收走你的房子。事实上,对银行是永远有利:你付贷款,他们赚取高额利息。你不付,他们得到你的房子。
总之,这本书里讲的很多事实都跟我的直觉完全相反。但是看了数据和分析不能不承认是那样的。完全是分析美国数据的,作者是破产法专家,所以对加拿大没什么用。臻儿可以不看 -- 除非你要幸灾乐祸以下。
Last edited by Knowing on 2005-08-25 10:26, edited 3 times in total.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tiffany
Posts: 24705
Joined: 2003-11-22 20:59

Post by tiffany » 2005-08-24 8:07

knowing why u are reading all these horror books lately :gros_yeux_tristes:
乡音无改鬓毛衰

Knowing
Posts: 34487
Joined: 2003-11-22 20:37

Post by Knowing » 2005-08-24 8:10

I was reading <Nickel and Dimed> because it was my book club's pick of the month, then Jun recommanded this <Two Income Trap>. :(
Also these type of books are very quick to flip through.
Last edited by Knowing on 2005-08-24 9:23, edited 1 time in total.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洛洛
Posts: 2564
Joined: 2003-12-05 12:35

Post by 洛洛 » 2005-08-24 8:23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时候反而是过日子勤俭的夫妇削减开支余地小--房贷车贷保险幼托学前班都是固定开支
我觉得作者还暗示不要做太多的LONGTERM COMMITMENT,生孩子已经是最大的COMMITMENT,再加上买房子,教育,保险,甚至买车也算。确实很多时候有问题,转弯的余地就小很多,比如如果租公寓的话,收入少了,很快就会打算搬到个房租低点的地方去,最多损失一个月的定金,但是两三个月内一定可以把这个问题解决。但是如果买了房子,不到万不得已,一定不会想放弃好不容易定居下来的DREAM HOUSE――这也是人的心理常情。就算决定要卖,也不见得两三个月搞定,然后就在泥泞里面越陷越深。
我昨晚看到小60页。因此是这么点儿的读后感。
混坛上另一颗新星
luoluo11.ycool.com

js
Posts: 193
Joined: 2003-12-05 8:20

Post by js » 2005-08-24 8:24

生了孩子就不要离婚,哪怕面和心不和,各睡各的呢,也比俩人都破产强。
目所能及,情况的确如此。一旦离婚好像多多少少要打回原型,一切从头开始不说,多了负担忧虑少了朝气信心。可是离婚的人还是多啊。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5-08-24 8:30

Fundamentally, the problem is the lack of adequate social service network. The authors' primary blame is on the low quality of public school education (although I'd say the lack of health insurance will become the main drain on income in the next decades) in most communities.

Knowing
Posts: 34487
Joined: 2003-11-22 20:37

Post by Knowing » 2005-08-24 8:45

Well yes. Partly the lack of adequate social servcie network. But also the authors point out that while women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workplace, they did not see the hidden value they lost as a fultime stay-at-home mom -- an all purpose safety net. Not that the authors want to promote "women going back home", in fact they pointed out nowadays women can't even afford to go back home, but that something should be put aside in replacement of that safety net.
But, the dilemma is, they can't afford to due to the lack of adequate public service. -- All the extra income has already gone into expensive housing and preschool.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笑嘻嘻
Posts: 23302
Joined: 2003-11-22 18:00

Post by 笑嘻嘻 » 2005-08-24 8:46

就是说制度都是为了维护社会及家庭的稳定的? :hum:
云浆未饮结成冰

Knowing
Posts: 34487
Joined: 2003-11-22 20:37

Post by Knowing » 2005-08-24 8:50

笑嘻嘻 wrote:就是说制度都是为了维护社会及家庭的稳定的? :hum:
客观上有可能达到这个目的,就跟以前妇女没工作不出门没离婚的可能性一样,现在夫妇俩被房子和其他财政承诺拴在一起,一根绳上的蚱蜢。 :hum: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DeBeers
Posts: 1644
Joined: 2003-12-05 9:56
Contact:

Post by DeBeers » 2005-08-24 9:47

以前的家庭是单收入,母亲除了在家可以提供很多实际服务,在父亲出事不能工作的时候,还可以作为应急出去工作,虽然薪水可能没父亲提供的多,但是至少有个缓冲,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不多。现在的双收入家庭一方失去收入的机会是单收入失去收入机会的两倍,而他们没有紧急时刻的安全网--母亲这个资源可以动用。
我没看明白,双收入家庭的进帐应该是单收入家庭进帐的将近2倍,如果开销相同的话,即使一方暂时失业,应该也和单收入家庭差不多,怎么会更差呢?而且,如果一方失业,失业的那个人就不能像单收入家庭那样做为紧急时刻的安全网了么?还是作者假定收入多少就支出多少?那样的话单收入和双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不在一个起跑线上,没有比较的意义啊 :headscratch:
钻石恒久远

洛洛
Posts: 2564
Joined: 2003-12-05 12:35

Post by 洛洛 » 2005-08-24 9:54

作者的比较是one generation以前的单收入家庭和现在的双收入家庭。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二十年工资没有显著的提高――普通人的收入都是三万多,(作者当然没有包括硅谷新贵),但是税率提高了(单人的24%vs双人的37%)。而且双收入的家庭肯定会尽量买好学区的房子,房子的价钱是以前的N倍。其他的开支也会增加,比如二十年前很少人开有ABS,STEERING POWER之类的车子,但现在很多有孩子的家庭都会为了安全考虑置一辆。所以花在车啊房子啊DAY CARE这类的基本花销比重是大大的增加了。(我记得有个图表在第50多页)。我觉得作者意思不是中产阶级陷入了贫困线,而是FILE BANKRUPTCY,发现他们没办法维持理想生活的这种心理震撼。
Last edited by 洛洛 on 2005-08-24 9:58, edited 1 time in total.
混坛上另一颗新星
luoluo11.ycool.com

笑嘻嘻
Posts: 23302
Joined: 2003-11-22 18:00

Post by 笑嘻嘻 » 2005-08-24 9:56

我们这边口头相传的是买房子要买单收入能够承受得起的。但是通常人不大把持的住。
云浆未饮结成冰

Knowing
Posts: 34487
Joined: 2003-11-22 20:37

Post by Knowing » 2005-08-24 9:59

是,生活水平是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她比较的是中等收入的单双收入家庭。双收入家庭的日常开销计划是按两个人全额收入打算,借的房贷高,有daycare 支出,等等,除去每月固定开销剩下的部分不多。单收入借的房贷是按一个人收入能力借的。如果两个家庭都有一个失业,双收入家庭一时很难把缺口补上,单收入家庭在家那个可以去上班,补上一部分。所以说单收入家庭平时日子紧,双收入家庭遇到问题更脆弱。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DeBeers
Posts: 1644
Joined: 2003-12-05 9:56
Contact:

Post by DeBeers » 2005-08-24 10:03

可是时光既然不能倒流,这样的比较没有实际意义啊 :?:
虽然双人的税率比单人高,但是不能否认双人的花销比单人支出的2倍要少很多,我是指房租水电汽车保险等日常支出。
钻石恒久远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5-08-24 10:07

Women cannot, on a large scale, go back to a housewife lifestyle any more, unless the men are wealthy above average income. That's the reality, not only becaue the expense of raising a family is much higher now and men's salary on average cannot support such a one-income family. Also, housewives' services today are so commercialized and mass-available (eg, sewing, cooking, cleaning) with the possible exception of daycare, that the saving of having a stay-at-home mom isn't going to save you enough money to offset the lost income. Once the children are in school, you lose the saving of daycare too, unless you home-school them.

Knowing
Posts: 34487
Joined: 2003-11-22 20:37

Post by Knowing » 2005-08-24 10:08

DeBeers wrote:可是时光既然不能倒流,这样的比较没有实际意义啊 :?:
虽然双人的税率比单人高,但是不能否认双人的花销比单人支出的2倍要少很多,我是指房租水电汽车保险等日常支出。
作者比较的是现在的单收入家庭, 双收入家庭 和一代以前的单收入家庭。研究为什么同样的中等人均收入,一代以前一个人就养一家子,现在一个人几乎养不起,落在中产生活的最底层,两个人养破产率这么高。并不是因为生活水平高了,而是房市大大上涨。而这个上涨有畸形因素,就是公共教育和安全普遍不够好。
Last edited by Knowing on 2005-08-24 10:09, edited 1 time in total.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Post by 豪情 » 2005-08-24 10:09

交税的部分比日常支出多吧.
钻石你还没算双收入的双倍SSTAX, 以及因为总收入过线失去的许多税上的好处, 比如CHILD CREDIT, EDUCATION CREDIT.
THE TWO-INCOME TRAP 认为全社会双收入家庭模式使雇主能够削减成本(医疗退休, 甚至不用涨工资, 因为以前的工资要养一家子, 现在平均工资绝对养不了一家), 所以实际上按产出的人工开支下降了. 但也由于雇主对社会服务的逃避, 造成全社会的家庭财政脆弱.
房子和学区的讨论也是为了说明家庭向双收入转型后造成教育对学区的依赖. 以前学区没有那么重要是因为有在家的母亲管教.
这本书的目的不是比较同一时间但收入和双收入家庭的差距, 而是整个社会家庭模式改变和社会政治财经政策公司文化反过来对个体家庭的影响.
Last edited by 豪情 on 2005-08-24 10:21, edited 1 time in total.

笑嘻嘻
Posts: 23302
Joined: 2003-11-22 18:00

Post by 笑嘻嘻 » 2005-08-24 10:21

可是,如果总收入不过线由税收上的好处,那么双收入家庭一方失去工作的压力也小了啊。
而且我觉得这个作者的比较有那么一点问题。如果单收入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失业,女方出去找到工作的可能性会比一个男性找到临时工作的可能性大?那个时候女性的工作工资低,女性不能单方申请任何贷款,包括房贷、车贷。这种临行性的工作,(餐馆里做服务生?)到底能给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提供多少安全网?我的同事里有不少家庭就是单收入的,或者一方工资远高于另一方,要说他们比双收入家庭更安全怕是难以令人信服。
云浆未饮结成冰

Knowing
Posts: 34487
Joined: 2003-11-22 20:37

Post by Knowing » 2005-08-24 10:29

The tax relief doesn't come soon enough. Most home will end up in bankruptcy pretty quickly -- like within 6 months or a year.

Your coworker probably makes way above average. The author of the book uses median income data. So the female a generation ago would make (say) 22k as a catalog ordering clerk in Macy's (not much skill and not well paid) while male would make 30k, significantly less but would be a great help.
Also, there is a good chance the man would find a job again soon just one with significantly pay cut. This type of situation would be very typical in a layoff. And the woman's income, while much less than the man's, helps to make up the difference and survive through the tough time. Also, those stay-at-home moms are welleducated with college degrees and probably have work experience before quiting to take care of kids.

All and all, the number tells all. The book really displays statisticly how American's do their budget these days.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笑嘻嘻
Posts: 23302
Joined: 2003-11-22 18:00

Post by 笑嘻嘻 » 2005-08-24 10:54

我还是要怀疑。首先我的单收入同事有很年轻的,工资并不高,有三个孩子。Marcy's的22K工资的工作应该是有医疗保险等等的。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出去能够迅速找到的临时工作通常是按小时付费的,没有保险。而在大规模裁员之后,连这样的临时工作都难找。我说的这些都是在过去几年泡沫崩溃的时候发生的。
云浆未饮结成冰

洛洛
Posts: 2564
Joined: 2003-12-05 12:35

Post by 洛洛 » 2005-08-24 11:20

笑大我觉得你的年轻同事如果不是有父母支持,再加上德州房子比较便宜,也是撑不过去,你又没看见人家的信用卡帐单。我记得海伦以前有篇写她同事的故事,怎么作BUDGET,把钱左右腾挪那里写得很真实。
作者重点调查的是两方收入都是三万多的普通白领。我看的时候也在考虑,如果其中一方收入能有六万,那他们的RAINY DAY FUND就可以支持多一阵子,如果两方都有六万,那只要不买太贵的房子(比如加州DC的房价),即使送孩子去DAYCARE再加上两人的多余开销(比如多一辆车子,来不及做饭出去吃),那生活水平也绝对比二十年前的单收入家庭好得多。
偏偏我是前者,所以看得有点怵目惊心。 :action077:
Last edited by 洛洛 on 2005-08-24 11:25, edited 4 times in total.
混坛上另一颗新星
luoluo11.ycool.com

ruby
Posts: 620
Joined: 2003-12-06 19:55

Post by ruby » 2005-08-24 11:20

I read a book last year (sorry I forgot the name). There are some very shocking facts/ideas:
1. The writer thinks that there is big real improvement in the US after the 70s by comparing the living standards and actual income.
2. The writer thinks that the No.1 contribution in the past 20 years is that more and more women join the work force.
3. In the past 50 years, the social structure shifted a lot due to tax policies and etc. and the wealthies become much more wealthier, and the middle class get riped off.

All in all, the writer thinks the the wealth made in the past dozens of years shifted more to the wealth, and the ordinary middle class keep up with their living standards simply by working harder, women going to work to compensate the shifting.

dropby
Posts: 10921
Joined: 2003-11-24 12:23

Post by dropby » 2005-08-24 11:30

我很认同stay-at-home mom在财政上为家庭做出了很大贡献. 我同事里面有不少单收入家庭的. 在加拿大, 如果有两个以上孩子, 母亲只能找到三万左右的工作的话, 那么当母亲的一般选择留在家里. 因为经济上实在不划算, 而且自己带肯定比给人带好.
我倒是能理解为什么双收入家庭反而更脆弱. 我觉得中国移民和本地人消费习惯还是满不一样的. 我的朋友中间, 基本上从消费上你看不出来谁挣多挣少. 西人基本上就很清楚表现在消费水准上. 场面铺大了, 一时半会是收不回来的.
美国的学区制度和加拿大是不是很不一样? 我没有小孩, 所以不懂. 但是在加拿大学区好象没有这么重要, 尤其是小学, 简直没人重视, 好象觉得小学哪里都差不多. 我老板是单收入家庭, 当然他收入比较高, 但是他也没打算送小孩去私校, 一方面没觉得私校有必要, 另一方面私校大多是教会学校. 他自己是不严格的天主教徒, 宗教上觉得小孩应该自主选择, 不愿意孩子很小就受拘束.
看了小K的读后感, 我觉得家庭经济计划还是很重要, 积谷防饥, 两个人收入按一个半人的收入花, 存点钱比较安全. 但是利弊也很难说. 不好意思地说, 我们家当初买房子, 就是按一个人收入也能还贷的水平买的. 但是现在很后悔, 因为房价涨得太快, 现在想换大房子换不起了.
不过我不明白的是如果有房子, 而且比如说房贷如果已经还了一半的话, 也应该算是有safety net了呀. 我们买了房子后就不大存钱了, 有钱就拿来还贷. 加拿大因为没有税上的好处, 所以房贷早还早好. 但是在银行可以有以房子做抵押的借贷帐户, 看你房子有多少是自己的定限度, 随时可以用比较低的利率取钱来花. 所以房子就是最大的safety net.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Post by 豪情 » 2005-08-24 11:51

美国现在房子有多少EQUITY呢? 学区制度造成许多双收入家庭不得不STRECH到最大买房子, 0-DOWN, INTEREST ONLY. 还有父母有房子, 孩子读书就不容易申请到资助, 父母要从房子里重新贷款出来付学费.
所以加拿大的教育服务当然造成消费储蓄的不同. 美国的烂学区, 象我前面举的例子, 那是真烂. 大学也贵太多了.
再次说这本书不是说同一个时代单收入比双收入好, 而是说双收入模式主导反过来造成了全社会无论单双收入家庭财政脆弱. 他认为, 双收入是美国过去几十年, 劳动力成本(包括社会投入和雇主开支)下降或不变的主要原因. 以前一家只要一个人工作, SSA就负责全家(WELL, 一个半)的退休和残疾保险. 雇主提供全家医疗和退休金福利, 只MATCH一个人的SSTAX. 现在这些开支都减半了. 现在没有医疗福利的工作越来越多, 要雇员承担家属部分或全部医疗保险开支的非常普遍,存在都是和双收入家庭主导有关系的. 联邦和州的个人收入税乐得享受按家庭的高税基和高税率. 为什么MARRAIAGE PENALTY RELIEF要通过那么难, 国家需要那么多税开支, 又要少征富人的.
Last edited by 豪情 on 2005-08-24 12:11, edited 1 time in total.

lindamm
Posts: 236
Joined: 2004-05-20 22:03

Swiss case....

Post by lindamm » 2005-08-24 12:08

I have a terrible case here related to single income, which I always admire: my current colleague (from UK) has three kids and his wife stays at home to take care of the kids. When he got the offer of our current company, the children's edcuation fee is about 1.5 times of his salary (truly I do not know how it works practically, but he told me about that) annually, and he could not say no to this job...but at the same time he has HUGE incentive to work for this company, at least for the next couple of years...

I asked my Chinese colleagues who had their baby two yrs ago (after they started working for the company)..unfortunately they did not have such a deal...I am wondering how things are so different (as we are all at the same level)...anyway I was not longer tempted to have my baby here

dropby
Posts: 10921
Joined: 2003-11-24 12:23

Post by dropby » 2005-08-24 12:35

豪情 wrote:美国现在房子有多少EQUITY呢? 学区制度造成许多双收入家庭不得不STRECH到最大买房子, 0-DOWN, INTEREST ONLY. 还有父母有房子, 孩子读书就不容易申请到资助, 父母要从房子里重新贷款出来付学费.
所以加拿大的教育服务当然造成消费储蓄的不同. 美国的烂学区, 象我前面举的例子, 那是真烂. 大学也贵太多了.
再次说这本书不是说同一个时代单收入比双收入好, 而是说双收入模式主导反过来造成了全社会无论单双收入家庭财政脆弱. 他认为, 双收入是美国过去几十年, 劳动力成本(包括社会投入和雇主开支)下降或不变的主要原因. 以前一家只要一个人工作, SSA就负责全家(WELL, 一个半)的退休和残疾保险. 雇主提供全家医疗和退休金福利, 只MATCH一个人的SSTAX. 现在这些开支都减半了. 现在没有医疗福利的工作越来越多, 要雇员承担家属部分或全部医疗保险开支的非常普遍,存在都是和双收入家庭主导有关系的. 联邦和州的个人收入税乐得享受按家庭的高税基和高税率. 为什么MARRAIAGE PENALTY RELIEF要通过那么难, 国家需要那么多税开支, 又要少征富人的.
可是加拿大留不住人啊. 我的同学朋友大多数要么回中国, 要么去美国了. 美国的中产阶级, 问题再多, 生活水平还是应该比加拿大强不少, 要不那么麻烦去美国干什么?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Post by 豪情 » 2005-08-24 13:02

到美国挣钱回加拿大退休啊.

dropby
Posts: 10921
Joined: 2003-11-24 12:23

Post by dropby » 2005-08-24 14:15

我是说任何社会都有利有弊. 加拿大穷人得到比较好的照顾, 相对而言社会更加稳定和安全. 但另一方面, 整个社会的效率和商业成本上升, 经济没有活力, 缺乏机会和高福利带来的高税收导致人才外流.

helenClaire
Posts: 3159
Joined: 2003-11-22 20:12

Post by helenClaire » 2005-08-24 14:15

说道自己动手建立自己的safety net, 一般听到的建议都是在“保存”的基础上求发展。
“保存”的目标是遇上(小的)风吹草动,全家仍然能基本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平至少半年,不至于在困难过去之前就全军覆没了。按照重要性和先后顺序,通常要做到
1)全家有医疗保险
2)挣钱的人有long-term disability insurance
3)储存相当于3-6月生活费的现金
4)买赔偿额相当于年收入8倍左右的人寿保险

有了上面的基础,才谈得上401K,子女教育基金等等其它储蓄。之后如果还有多余的钱,是买股票,倒房地产,就各显神通了。

可以说风险是无限大兼不可预测,人的资源渺小有限,只要没有犯特别明显、愚蠢的错误,能走多远走多远吧。剩下的只好接受命运的安排。
Last edited by helenClaire on 2005-08-24 14:39, edited 1 time in total.

Knowing
Posts: 34487
Joined: 2003-11-22 20:37

Post by Knowing » 2005-08-24 14:29

这一串保险买下来,那还有钱存退休,存大学教育款啊。 :let_me_die: :let_me_die: :action077:
我跟同事滴咕:“看了nickel and dimed , 发现做穷人很痛苦。然后看了two income trap , 发现中产阶级也过的很紧张。嗯,看来不发财是不行的。美国社会制度太糟糕了,只有富人才混的下去啊。”
同事说:“你那是没看富人写的书,不知道富人的苦。去找本巴黎希而顿的什么公主手册看,你就知道有钱的生活也很不容易的,二十出头就已经落下了永久性脑损伤。”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笑嘻嘻
Posts: 23302
Joined: 2003-11-22 18:00

Post by 笑嘻嘻 » 2005-08-24 14:39

我同意目前制度有很多问题。我比较不同意说目前的双收入比从前的单收入更脆弱。而且这个作者的结论是由于雇主的逃避责任,所以有了这种现象。这个解释我也存疑。
1。当绝大多数人都组织家庭,绝大多数家庭都是单收入,那么社会平均收入就是一个家庭的单收入。如果绝大多数家庭都是双收入,那么社会平均收入一定水涨船高。手里有更多的钱的时候,不可能人人都克制欲望不追求更高的享受,更好的生活。而人又是有攀比精神的,所以会带动大家都提高消费。雇主再提高对每个雇员的所付的费用,双收入的经济模式还是会跟单收入完全不同。这种社会问题,说是雇主的逃避责任所致就太简单了。
2。市场经济,一个普通人找到工作的过程长短跟当时经济的活跃程度有很大关系。今天申请一份walmart的工作,可以在网上填表格。从前在家的妻子如何出门找工作?开着车到处填写材料?那不是汽油费多了很多。家庭里有没有两辆车?是不是一定要找离家近的工作,否则孩子怎么办?我对经济没有研究。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带头应该是80年代以后的事情吧?几乎全世界的投资家都把钱投到美国市场。一方面是信任美国社会的稳定,一方面是看中美国经济的活跃。甚至是在经济最差的几年,破产的小公司的仪器都被海外买走。当时我听到有人说过:they(foreigners) are buying this country的说法。美国跟其他发达国家比人工费用低一些,倘若要求雇主完全承担这些社会问题,就是提高每个员工的费用。第一小公司负担不起,就会死掉。小公司消失,投资者就会走掉。大公司想到的怕不是现在好了,没人跟我们竞争了,而是如果我们把部门挪到成本低的地方去可以省更多的钱。而经济不活跃,劳动人口流动小,一个普通人找到工作的可能性更小。
Last edited by 笑嘻嘻 on 2005-08-24 15:00, edited 1 time in total.
云浆未饮结成冰

silkworm
Posts: 4776
Joined: 2004-01-09 20:45

Post by silkworm » 2005-08-24 14:42

我这个已婚无孩居住在农村边缘小城市的穷苦人深深感觉到:长安居大不易。房价是这么个不可逾越的大头儿。

要说我们这个地方,也有不少中国双职工住进了近一百万的豪宅---这个价钱在我们这儿真的是很豪了,主卧室比一套公寓还大---但是我一直很土地想不通,住那么大真的有必要么?

至于单收入和双收入哪个在经济上合算,我本人是干不了这营生。即使里外里算下来,对家里的经济水平有好处,我也不敢叫嚣要回家享福,因为我知道到时候我唧唧歪歪对自己和家人的心灵戕害,难以估量。

qinger
Posts: 5805
Joined: 2003-12-24 15:09

Post by qinger » 2005-08-24 14:47

有了宝宝后要好好考虑这个保险的问题了。 谁能介绍一下经验?
helenClaire wrote:说道自己动手建立自己的safety net, 一般听到的建议都是在“保存”的基础上求发展。
“保存”的目标是遇上(小的)风吹草动,全家仍然能基本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平至少半年,不至于在困难过去之前就全军覆没了。按照重要性和先后顺序,通常要做到
1)全家有医疗保险
2)挣钱的人有long-term disability insurance
3)储存相当于3-6月生活费的现金
4)买赔偿额相当于年收入8倍左右的人寿保险

有了上面的基础,才谈得上401K,子女教育基金等等其它储蓄。之后如果还有多余的钱,是买股票,倒房地产,就各显神通了。

可以说风险是无限大兼不可预测,人的资源渺小有限,只要没有犯特别明显、愚蠢的错误,能走多远走多远吧。剩下的只好接受命运的安排。
现在偶是胡军的扇子。

笑嘻嘻
Posts: 23302
Joined: 2003-11-22 18:00

Post by 笑嘻嘻 » 2005-08-24 14:51

从前的时候有垄断。那个时候的垄断是不需要看华尔街的眼色的。垄断所带来的稳定和高福利也是由普通用户付钱付出来的。反正这个问题能够越扯越大,很难讲怎样看就是全面的。
云浆未饮结成冰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Post by 豪情 » 2005-08-24 15:01

嗯, 我同意笑嘻嘻说的降低劳动力成本增加美国竞争力. 我想这本书也不是叫大家都回去过单收入的生活. 就象小美说的, 这是给还留在美国梦里美国人的一个警钟和教育. 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国的税收教育公共服务制度还停留在五十年前的单收入模式, 由于各种利益群体的阻饶得不到改进. 是那些保守和特殊利益集团在鼓吹用政治经济来鼓励单收入模式, 故意忽视双收入模式在现存社会体制中的必然存在. 我想这本书指出这个存在而不是盲目理想化鼓吹宗教家庭价值故意忽略双收入有孩子家庭的利益和风险. 就好象小布反对用CONDOM要用ABSTINENCE防止艾滋病传播那样.

dropby
Posts: 10921
Joined: 2003-11-24 12:23

Post by dropby » 2005-08-24 15:10

qinger wrote:有了宝宝后要好好考虑这个保险的问题了。 谁能介绍一下经验?
最需要人寿保险就是孩子还没成人的时候. 美国的情况我不知道. 加拿大最合算就是跟公司买. 公司一般会给每个雇员买人寿保险. 然后需要再加多少, 从公司的计划里买, 很便宜.
蚕, 人家呆家里是已经有孩子的情况. 带孩子比上班累多了, 你才不会有时间唧唧歪歪呢. 我也有朋友考虑回家呆着, 经济上不划算但是觉得对孩子更好. 她有两个男孩.

silkworm
Posts: 4776
Joined: 2004-01-09 20:45

Post by silkworm » 2005-08-24 15:14

我先生公司里的福利有disability insurance,人寿保险也免费给了一些,我们自己又稍微另加了点钱,补到10倍工资那样。我作为配偶,也免费给了一点人寿保险,不过只有不到10万赔偿额那样。去年我终于劝说他成功,多付钱提高了额度。(他还是东方人心理,免费得了倒罢了,不爱主动提死呀活呀的。)不过我们申请提高我的额度不久,就从保险公司收到一叠子表格,填了半天。
我笑,今年我要有个三长两短,我先生就是头号嫌疑犯了。

我对于孩子小的一段时间在家待待,还是有所向往的。长久了怕。我身边有一个朋友,刚辞了工作,从外地搬到她先生身边,生了孩子。她目前一段会在家,之后还没想好。她一个好女朋友在家多年了,照顾两个孩子。她丈夫作药理的,跟着一个老板从公司跳到学校里,我揣摩他工资肯定是学校里research scientist里的顶尖水平。夫妇俩分别私下里跟她说,还是要上班。

太太在家很幸福的例子肯定有很多,我讲这个是因为在身边,很具体,感受比较深刻些。
Last edited by silkworm on 2005-08-24 15:21, edited 1 time in total.

dropby
Posts: 10921
Joined: 2003-11-24 12:23

Post by dropby » 2005-08-24 15:16

helenClaire wrote:说道自己动手建立自己的safety net, 一般听到的建议都是在“保存”的基础上求发展。
“保存”的目标是遇上(小的)风吹草动,全家仍然能基本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平至少半年,不至于在困难过去之前就全军覆没了。按照重要性和先后顺序,通常要做到
1)全家有医疗保险
2)挣钱的人有long-term disability insurance
3)储存相当于3-6月生活费的现金
4)买赔偿额相当于年收入8倍左右的人寿保险

有了上面的基础,才谈得上401K,子女教育基金等等其它储蓄。之后如果还有多余的钱,是买股票,倒房地产,就各显神通了。

可以说风险是无限大兼不可预测,人的资源渺小有限,只要没有犯特别明显、愚蠢的错误,能走多远走多远吧。剩下的只好接受命运的安排。
除了8倍左右的人寿保险有点玄, 别的好像没什么啊. 有工作自然全家有医疗保险, 公司不都给买LDI和SDI么? 属于Taxable benefit. 3-6月生活费的现金我没有, 不过可以随时从银行借.
在加拿大几大头一是房贷, 完全是税后出. 一是退休储蓄. 年收入的18%. 不节约一点, 很容易供不上. 然后有小孩的得供教育储蓄.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Post by 豪情 » 2005-08-24 15:23

这里最便宜的是人寿保险. 50万100万一年几百而已. 跟公司不好, 换工作或者新工作没有, 年龄大了或者有健康小问题不好买. 最昂贵的是医疗保险, 没保险的工作多了, 即使有家属的保险往往要自掏一部分的. LDI不是雇主都买的, 不过发生的几率小, SS有还不错的补充. 倒是SDI用到的机率大.

silkworm
Posts: 4776
Joined: 2004-01-09 20:45

Post by silkworm » 2005-08-24 15:26

请问大家,小孩的教育储蓄,大致每月多少,是几十还是几百的水平?有没有风险?

我先生他们的401K都赔死了,公司给match的那部份,化成水。当初我嫌他不会未雨绸缪,不肯往那个账户上多放点钱,全白搁在saving 账号里发霉。结果现在他每每得意于他的“皮鞋盒子“存款法。

qinger
Posts: 5805
Joined: 2003-12-24 15:09

Post by qinger » 2005-08-24 16:01

如果只是公司给match的那部份化成水还算好的了。前几年很多人存了一年之后发现比年初的钱还少了。
不过最近两年大家的账户都涨回来不少。我家某人2000年压根忘记买401k, 现在还振振有词地说那一年买了估计也是丢水里了。 :-D
现在偶是胡军的扇子。

DeBeers
Posts: 1644
Joined: 2003-12-05 9:56
Contact:

Post by DeBeers » 2005-08-24 19:03

小孩教育储蓄,好像每年的头2500是免税的(州税?),据说2000刀/年是下限(?),有基金和预付学费两种,我听说的一般都买基金,因为不能保证一定会上州里的大学。
钻石恒久远

Knowing
Posts: 34487
Joined: 2003-11-22 20:37

Post by Knowing » 2005-08-24 20:59

qinger wrote:如果只是公司给match的那部份化成水还算好的了。前几年很多人存了一年之后发现比年初的钱还少了。
不过最近两年大家的账户都涨回来不少。我家某人2000年压根忘记买401k, 现在还振振有词地说那一年买了估计也是丢水里了。 :-D
Nah, not true. You may be up 7% now, a nice 1.4% annual return. :whistling: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ruby
Posts: 620
Joined: 2003-12-06 19:55

Post by ruby » 2005-08-24 21:43

DeBeers wrote:小孩教育储蓄,好像每年的头2500是免税的(州税?),据说2000刀/年是下限(?),有基金和预付学费两种,我听说的一般都买基金,因为不能保证一定会上州里的大学。
523计划?这个好像只要是大学就行,不仅限本州。我看到的推荐都是参加州里的计划,因为可以免州税。http://www.smartmoney.com上有很详细的介绍。我的目标之一是选定计划今年开始给顺顺买。

pomo
Posts: 657
Joined: 2003-12-13 0:34

Post by pomo » 2005-08-25 0:34

说到小孩,实在是烧钱的主儿,教育储蓄的问题我还没考虑呢。但是花在他身上的钱确实如流水一般 :let_me_die: 我感觉长此以往,生活水平务必下降。而且,客观的说,有了孩子以后,我没有可能再做那种一周出差三次,每天朝九晚十的工作,收入的下降是可预期地。这样一算,孩子是降低生活水准的巨大因素。

DeBeers
Posts: 1644
Joined: 2003-12-05 9:56
Contact:

Post by DeBeers » 2005-08-25 7:22

还不止呢,从前小资情调的花前月下浪漫之旅都大大减少,看个碟都得深更半夜57麻黑的偷偷摸摸,整天在奶粉尿布中间蓬头垢面 :f20:
钻石恒久远

笑嘻嘻
Posts: 23302
Joined: 2003-11-22 18:00

Post by 笑嘻嘻 » 2005-08-25 14:34

这个破产专家和离婚律师一样都是厌恶性行业. :f22:
云浆未饮结成冰

dropby
Posts: 10921
Joined: 2003-11-24 12:23

Post by dropby » 2005-08-25 14:47

我要看. 经常有人跟我说你为什么还不去美国啊. 不给我涨工资我生气的时候自己也跟自己说为什么不去美国啊? 所以我得把美国的事情弄清楚了.

pomo
Posts: 657
Joined: 2003-12-13 0:34

Post by pomo » 2005-08-26 0:56

DeBeers wrote:还不止呢,从前小资情调的花前月下浪漫之旅都大大减少,看个碟都得深更半夜57麻黑的偷偷摸摸,整天在奶粉尿布中间蓬头垢面 :f20:
昨天带上项链之后,每次抱墨宝,他就不依不饶的用手去使劲拉扯,我只好投降。同理,其它饰物一概不能用。此人无处可抓,于是抓我衣领,可怜我上千块一条的裙子,哪里敢穿。我这会彻底明白,蓬头垢面不是本人邋遢,完全是硬生生被生活逼出来的。
每次劳累一天腰酸背痛地倒在沙发上,无比怀念以前的HAPPY HOURS。 :action077: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