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帖]流放

入得谷来,祸福自求。
Post Reply
笑嘻嘻
Posts: 23302
Joined: 2003-11-22 18:00

[旧帖]流放

Post by 笑嘻嘻 » 2006-04-25 19:50

我2001年3月底4月初去巴黎外围的Chaville工作了4个星期。不回头想想我自己现在就忘了。我说了很多洋洋自得的傻话,不过那个时候我还年轻嘛。

流放

一。最长的一天
因为天气,飞机晚点两个小时。从美国中部时间星期天下午3:45开始,到戴高乐国际机场,已是巴黎时间星期一中午时分,足足坐了将近12个小时。出了关,叫出租到旅馆,洗了把脸,再坐公共汽车按网页上的简单说明一路摸索着到公司,已经是下午两点了。我大概还处在美国时间的困顿中,又对前途估计得太简单,所以没有去找点中饭吃。只在飞机上吃了早饭。
费尽心思穿过重重法文提示的保安系统后,终于进了公司。大老板口中念着嘟噜嘟噜一大串一大串的名字领我们与组里所有人见面。我一面笑一面心中暗骂:我怎么可能记得住!
然后,然后就是设置系统,并开始了第一天的presentation。在饥饿和困倦中,我不能抑制住心中的愤怒,便任由对方的法式英文在耳中,脑中翻滚而过,不留下任何痕迹。
我在以后的一个星期中,才能充分领略法语口音的英语可以有多么充分的变化。每刚接触一个人,在谈话的开始,我只能抓住在乌鲁乌鲁一片声音中蹦出来的几个词。几句之后才开始适应。当然首先是自己的英语很差很差。也许是有这样的原因在里面,开始我一直觉得法文很难听。一大堆唇齿之间的发音。在一片嘈嘈切切中表达意思。
七点钟,所有的人终于放过了我们,我可以回hotel慰藉一下肠胃和肉体。这时候才发现,这个饭店是个很昂贵的饭店,环境优雅,价格昂贵。在此前,我对法国人如此重视吃没有丝毫的概念。这下恍若刘姥姥进大官园。只见大家坐得笔挺,若有若无的音乐袅袅地流动。吃饭的人用耳语般的声音交谈。侍者轻巧地急速穿梭。有意思的是大家都在心平气和地等,两个侍者也不见停,一共不过五、六桌客人,但是就是不见任何人能结账走开。临座的男孩独自一人安静笔直地等,等撤盘子,等账单,等结账,每次必等十几分钟。忽然明白亦舒为什么那么重视姿势,一定是欧式教育的结果。而我需要的不过是长途劳顿之后的一盘食物和一点休息。没有当场在各种各样的等待间歇中趴在桌上大睡一场,实在是很给在场的所有人的面子。两个小时后,罚坐终于结束,我的忍耐力也到了极限,恨不得大吼一声发出胸中的郁闷之气。
第二天早上铃响时,心中叹道:天哪,决不可能已经七点半了。


二。 不同
第二天一早我到公司的时候,还不到九点,大多数人还没有来。巴黎地价贵,engineer是四个人挤一间屋,每人一张办公桌,也没有cube隔开,有点象当初在北京。我找到唯一的一个类似电灯开关的小盒子,试遍六个钮,电灯毫无反应,只得做罢。好在我的桌子靠窗,我先生长长的E-mail已经到了。对陌生的环境我还没有归属感,仅仅一张办公桌又太open,乘现在同屋其他人还没有来,总算给我了一点个人时间。我坐在窗前,开始回信。这个幽暗的阴雨的早晨,让我感到一种独特的孤独与秀丽。
很快,所有的人纷纷来上班。大家放下包,脱掉外套后走到我桌前,与我握手问好。(对我他们当然是讲英文的。)吓得我每次都是啪地一个起立。刚刚酝酿好的那点感情全吓掉了。我对同屋其余三人的行为进行了快速的分析,发现这是他们每天早晨的例行仪式,也就是每天早上来,每个人走到每个熟人的桌前握手问好,并不是对我这个新来者的特别招待。同屋的那个女孩和男孩啧啧有声地行吻面礼,我这个乡巴佬第一次近距离看这样亲近的礼节,感觉很,,很口水。
(当然事隔三日当刮目相看,星期四早上,也就是仅仅两天以后,公司里的美人秘书吻我的面颊后,我一个上午都神魂颠倒,双目放光地看着任何与我讲话的人。虽然道理上讲不至于如此,但是这可是我短短的一生中,见过的头号大美人啊。)
后来在去js家的火车上,我与边上的法国人谈文化差异,我说到早上问好的这个问题,他带着分辨解释道:我们是发自内心的(from our heart),没有人强迫你这么干,不象麦当劳......由此可见这是法国通行的礼节。无端觉得这种握手礼节,和解放后大家统统互称同志,有点什么内在联系。
卫生间冲水的把手坏了,水箱的盖子打开着。墙上贴着张条:
CHASSE D'EAU
---------------------
APPUYER
|
\|/
很好,但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想这件事不好问人,好在左不过是提扭拉按拧,试试就好了。
我所感受到的差异是从各种各样不会用的开关开始的。当然简化了各种因素之后,最重要的是语言问题。
公司位于巴黎和凡尔赛宫的中间,大家都说位置好,(这个问题我不懂),到巴黎只要坐十分钟bus。但问题是由于不是旅游区,基本上没有人会英文。自从第一天的晚饭酷刑之后,我决心做回没有教养的野孩子。在以后的四个星期,基本上晚饭都是在麦当劳解决的。套餐在美国叫做combo meal,法国偏偏叫best of。带走美国说to go,在这里要安英国说法take away,大家才好懂。头次去的时候,指手划脚,服务生又用实物比来比去,终于搞定。后来再去,就专找那个男孩,两人对峙着未语先笑。这样每次先确认他认出自己之后,再说"the same",简化一切程序。第四个星期的最后一天,买完后,我想了想还是告诉他,这是最后一次。不知他是不是象我一样松了口气。
说到礼节,我最倾心的是德洲男孩在校园里的握手方式。右手握住后,连肩膀一起大力抖动,以示热诚。有时左手还同时互拍对方肩膀,着实亲热。好象美国电影里,大兵都是这么握手的。当初换部门时,法国的大老板,到dallas来面试。临走的那天,他来道别。我知道自己面试的不错,这就是将来的老板,当即决定用上述方式来实习一下。半侧身,微耸肩,伸长手,预备握手时要连肩膀一起抖动。老板只伸出前臂,抓住我的几根手指,轻轻一握,再微微一含胸。我惊异于欧洲人的含蓄与老派,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见到这样老古董的姿态,相形之下,我的德洲方式一下子被贬为乡下人的土气,好象脸蛋上的两坨红晕。第一回合,对方的优雅和我的热情各自象一个挥舞在空中的巴掌,擦身而过,没能拍到一起去。好比作媚眼给瞎子看。


三。夜访巴黎
第三天早上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醒来,我对自己说事实如此,如果无法改变,那你就应该接受。也许是终于睡够,恢复了体力,初入异地的震荡也渐渐平复下来。勇气又回到身上,遂决定下班后出去看看巴黎,借以熟悉巴黎的交通。第一站选定艾菲尔铁塔(Tour Eiffel)。原因很简单地图上好找,铁塔又高,下车后无论如何不至于找不到。后来有次和一个同事坐车经过,他是个地道的法兰西,一路上对各种事情疵之以鼻。看见艾菲尔下面穿着球鞋的游客,就说:“美国人!”。因为巴黎人是不穿球鞋走来走去的。而美国游客的第一站多数是Tour Eiffel。
晚上八点左右,我从地铁的Javel A. Citroen 站钻出来去转乘火车,站在quai de grenelle 大街的上就看见艾菲尔铁塔矗立在大街的尽头处,通体透亮,异常轻盈。塔身上,无数的灯在不停地快速闪,我想好土啊,象霓虹灯一样,但这并不影响向前走的兴头。
出了火车(RER)站Champ de Mars Tour Eiffel,并没有看见那著名的铁塔,因为周围的建筑物很挤很高。但是大量的游客从四面八方结成队伍向前走,我也就紧随其后。我周围甚至还有两队手拉手的小朋友。
沿路的建筑物古雅、庄重,一个小小的窗台下也要雕上人像,所有细节都展现了一个文明故都的雍容气质。可我心里不由自主浮出温青青那句话“老家伙我见得还不够多吗?”大概因为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客,但来之前又预备了充足的游客的兴奋心情。巴黎给我的第一个下马威是由于言语的不通和对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的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因此上在第一周里我要不住地在心里提醒自己“浪漫吗?美吗?看见情侣嫉妒吗?我是在巴黎呀。”所以赞叹完城市的古典,那些老房子窄窄的窗以及里面昏暗的灯光却透露出雕梁画柱后面的局促。
几个转弯之后,艾菲尔铁塔一下出现在眼前,但是要直到走到塔脚下,才能感觉它有多大。由此可以侧面证明铁塔的设计结构有多么轻盈。也许是从小看的图片太多,虽然是第一次来,但无论如何不觉得陌生,也就没有震撼感。艾菲尔铁塔的魅力在于,无论你在巴黎的哪个角落,稍微登一点高,就会看见它。它总是在那里。有的时候甚至只是转了个街角。尤其是在夜晚,一个人在黑暗陌生的街道上转悠,看见铁塔,我总倍感亲切,留连观望。(当然这是后话,当时只觉得没啥了不起。)
看资料上讲:1884年,第三共和国时期的法国政府决定主办1889年的万国博览会,并希望为此建一座空前绝后的纪念建筑。艾菲尔的合作者Maurice Koechlin、Emile Nouguier
以及后来参与合作的建筑师Stephen Sauvestre设想建一座高300米的金属结构塔。
Gustave Eiffel对此计划颇感兴趣,便把计划纳入他的名下,并于1886年在全国竞赛中夺标。尽管遭到当时许多著名人士的反对抗议,铁塔还是于1887年1月26日破土动工。那个时候正值工业革命的时代,是个科学至上的时代。这个尝试是想使各种艺术都适应时代造就的新的鉴赏力。玻璃、钢和铁成了新的建筑材料。工程师取代了建筑师。Gustave Eiffel本人正是一个机械工程专家。铁塔的制造部件12000个,重达10000吨,但对地面造成的压力却只相当于一个人坐在椅子上的压力(4kg/cm2)。现在塔上所用的电梯依旧是当年制造。铁塔为博览会而造,本该在艾菲尔所获得的特许期到期后的1909年拆除。但终因它在无线电报和军用通讯方面的用途而保留了下来。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因塔上截获的密码情报逮捕了著名女谍 Mata-Hari 。
两个星期后一次吃中饭,有个同事讲他前晚看的记录片。一个法国逮捕的“著名女谍”,如果她是个男人她的所为定会让她被判极刑。不过因为她是个女人又非常漂亮,所以只是拘禁,并最终获得释放。当时不过听个热闹,没有留神听名字,所以不晓得这是不是上面的Mata-Hari。有知情的姐妹看到了,请见告,解答我心中的这个悬念。
第二天上班,有同事告诉我,塔上的那些小灯疯狂乱闪(flash),是特别为庆祝千禧年而加的。每到整点时分,铁塔会闪烁十分钟。本该在禧庆的两个月后停止,但由于公众的喜爱得以持续下来。听到这儿,不禁对自己的审美观产生了大大的怀疑。
晚上下班的时候,坐bus回hotel,巴黎有不少地方是丘陵,曲曲折折的窄道以及高速冲下来的车子。我住的地方恰恰如此。当bus晃晃当当地爬上一个小坡的时候,恰好又是整点,艾菲尔塔正在远远的天空下闪烁。我忽然象是可以体会到巴黎这座城的呼吸,整座城和所有城中的人所组成的一个有生命的整体的活力。我想恐怕就是在那个时刻,自己开始愿意静下心来,了解和喜爱这座城市。


四。 迷路
夜晚时分的艾菲尔塔下,依然是游人如织。大量穿球鞋的游客在塔周围的场地上游弋。我混迹其间,感觉很安全,很放松,因为大家都是同类。
回程的时候,终于还是因为搞不清RER(火车)系统,坐错了车。车上一共三、五人,待我发现坐错了,慌忙下车,四下里全是漆黑狭窄的街道,连路灯都只在远远的几条街外。一下从热闹的亮地到黑暗的街头,我很是惊慌了一下。后面几个从地铁站出来的人,象所有大城市的行人一样,面色冷峻,低头疾走。我不敢向年轻男性问路,便挑中间的一个老者。无奈他象完全没看见我一样,眼睛都不带眨一下地毫不踌躇地越过我向前行。所谓活见了鬼了,就有点这个意思。我看得见他,他看不见我。当然其他两人很显然也奉行敬鬼神而远之的人生哲学,迅速地避我而去。我这只小鬼,一个鬼站在黑森森地街口,尽量镇静下来,心想我至少得走到有路灯的地方去。巴黎的街道基本上都是巴掌大小的石块铺成,黑黝黝的曲曲折折。鬼踩着这些石块,一步一步向上爬。迎面走来一个很漂亮的单身女孩,鬼目光闪烁地盯着她,心中暗自思量:我也是个年轻女鬼,虽然是半夜上前问路,但也不至吓她一跳。遂迎上前去,用鬼话道声劳驾。那女孩站定,睁大眼睛,笑着望向我(终于有人听见我讲话了)。感激涕零地送上地图,指着要去的地铁站。女孩说步行要十钟,问我愿不愿意和她一起走。
我们举步同行,那些蜿蜒的窄巷,忽然因为有美同行,而脱去了恐怖,变得一身贵气。两旁的高大楼房,处处雕满花纹,大概都是住宅。这些楼房的横截面都不是四四方方的,多数在街角处有个尖锐的锐角形。我们在大楼间蛇一样的小街里盘行,这些街都是只容一车的单行道,无数窄窄的欧洲车排满在人行道上。所以那些住在这美丽的建筑物中的人们,就象有次和同事开玩笑说的,打开窗户就可以给邻居递酱油了。
我们一路谈笑,她告诉我她是波兰人。半年时间生活在波兰,半年时间生活在巴黎。巴黎是个很国际化的城市,你总可以找到个人所喜爱的东西。巴黎人对生活的追求就是"pleasure",并建议道你可以去问他们。不过往后的四个星期一直也没胆子问任何同事:你的生活目标是什么?最后她问了个后来js也禁不住问的问题:巴黎人对你好吗?两次我都只能老老实实地说:我平常只接触同事,他们当然得对我好。波兰女孩笑吟吟地看向我:"Find a French guy!"沉沉的夜因为这句快活的话而顿时活泼跳沓了起来,象是庄重的画上让人用彩色的水粉抹了一笔。每个人的巴黎梦想背后,都或多或少有着这种情绪在里面吧。


五。凯旋门
凯旋门(Arc de Triomphe)坐落在巴黎中轴大道的中心。这条被称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大道”,向西通向拉戴芳斯大门塔(Grande Arche),向东沿塞纳河(The Seine)经过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corde)、卡卢塞尔凯旋门(Arc de Triomphe du Carrousel)、杜勒里公园(Les Tuileries)最终到达卢浮宫(Musee du Louvre)。其中从凯旋门向东的一段就是著名的香舍丽榭(Champs-Elysees)。
1805年,拿破仑在Austerlitz大捷之后,对战士们许诺“你们将穿过凯旋门回家”。凯旋门的基石于次年垫下,但真正完工要等到1836年。Austerlitz战役的浮雕位于凯旋门的侧上方,浮雕中,拿破仑在奥地利的Satschan湖正指挥士兵破冰溺死敌军。
我从地铁站钻出来,在街的这头看,凯旋门象巴黎市中心所有古老的建筑物一样威严、典雅、高大,那些代表着功勋的浮雕、浅浮雕在早春清晨淡金色的阳光中无言地诉说着属于那个时代的辉煌。
在侧面遍寻不着过街的地下道,我就跟在几个相同境遇的小伙子后面在呼啸的车流中穿过广场。在凯旋门下,一个有着典型的食古不化的知识分子长相的人,打开琴盒,取出长笛,正要演奏。两个巡逻的警察拦上前来,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其实主要是那个演奏者比较激烈,他愤怒的涨红了脸,高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在以后的几周里,我约莫能感受到在这个“革命”发源的国家,平民阶层和政府的对立情绪象所有的传统一样隐约保留了下来。而这个消瘦的人站在台阶上对警察挥舞拳头的形象就象是普通人对自己受害者身份的表达。(我不知道我的感觉对不对。)
花36法郎在地下办公室买了票,我登上了凯旋门。一共284级台阶,没有电梯。从凯旋门上鸟瞰,12条大道均匀地向外辐射,伸进这个密密麻麻布满建筑物的大城市。所以凯旋门下的戴高乐广场(Place Charles de Gaulle)中文又翻作星形广场。从高处看,巴黎主要的建筑都清晰可见。但是象每一次登高远眺一样,目光不由自主地停在颇有争议的白色圣心教堂上。
Imageho


六。香舍丽榭上的北京胖子
从凯旋门上下来,走到香舍丽榭的街口,正在踌躇间,忽然一个西装革履的小个子骑着自行车迎面过来,刷一下子停在路边。他梳一个赠亮的分头,斜骑在车上,单脚支地,掏出手机,用标准的中关村北京话,大声地不耐烦地和对方聊了起来“怎么回事?我刚刚......”他是这样的自在、这样的理直气壮,一时间让站在边上的我有点分不清楚我到底是在哪一个城市。
在凯旋门、香舍丽榭、卢浮这几个太太著名的地区,充斥着操各种语言的游客。我听到中文的机会和听到英文的机会几乎一样多。
我并没有很仔细地逛街,因为商店嘛总是在那里,可是天气和那些只有在白天才开放的博物馆并不会等你。只有一个店很有印象,是sephora。整间店是黑色的,大门脸,深店铺。进门左右两面墙上全是一尺见方的格子,每个格子里放一瓶香水,一直延伸到最里面,非常有气势。左面一面墙是女用香水,右面是男用的。
街上的各色馆子(也许我该说饭店)里充满了人,欧洲的特点是小桌子摆到露天去。但是在这个象王府井大街一样拥挤的地方,在十几度的凄风苦雨中露天吃饭,对我来讲就是屋里坐不下了。
我注意到,有个东方面孔的胖子,在不远处兜着圈子审视了一番我。然后他快步走上前来,用北京的哥的口音问我会不会讲国语。我表示很愿意帮忙,然后他就讲开啦。他说他带团来,只是这次团里的人没有一个会讲英文,结果大家在路意斯维登都只一人买了一个包。限额是一人7000美金,想请帮忙给多买几个,让我提10%的成,这样我这个穷人还可以因此给自己买一个小钱夹。我猜他是想倒买倒卖,帮他倒也没什么,可是已经是中午时分,卢浮宫6:30关门,计划步行赶过去,自己都不打算逛,哪有时间跟他穷耗。又不是就一样东西,去了就买,7000美金谁知道他会怎么东挑西捡。嗫嚅半天,决定拒绝。因为一共四个周末,第三个要去js家,第四个要去荷兰,我在巴黎不过拥有四个白天。我不善撒谎,结结巴巴地把自己的行程再缩短一半,告诉他我是来工作的,只有这一个周末,明天就要上飞机。他只得作罢,再追加问我是不是国内去的,我吓一跳,更加不敢讲真话,用自己都听不见的声音哼叽了一句不知道是什么就跑掉了。
我之不善撒谎,不仅在于当时现场的没有底气,同时在事后还要做贼心虚。在以后的两星期,我到哪都鼠头鼠脑的东张西望,生怕再碰见那个北京胖子,并且再没去过香舍丽榭。
两个星期以后,我和js讲起这件逸事,js说还真的有啊,qingfen不是说有人在香舍丽榭上专用假币请别人帮忙买路意斯维登的包,买到了是他的,抓着了是你的。千万别上当。我暗叫声惭愧,我怎么没看见呢。
三个星期以后,我在荷兰又和在那儿的原旧事重提,她大吃一惊“什么?他怎么还在那儿啊?”说是好久以前他就在那,她的朋友,一个女孩还帮他买了。
这个家伙不会是香舍丽榭上的一道永恒的风景吧?。


七。 卢浮宫
卢浮宫(Musee Louvre)我去了两次,一次白天,一次晚上。所有比较重要的博物馆每星期都会有一个晚上开放。除了奥塞美术馆(Musee d'Orsay)是星期四晚上开,剩下的都是星期三晚上开到9:45pm。
卢浮宫里所有的路标、说明都是法文的,所以进门时要同时拿一份中文和一份法文的说明。不过即便是这样,我还是非常丢人地两次都迷路了。事实上在拿破仑中庭建玻璃金字塔就是为了解决游客的流向问题。因为卢浮宫是个“凵”字形,玻璃金字塔的地下大厅使得人们可以自由地走向任何想去的地方。同时在方形中庭的搜索,又发掘出了中世纪的卢浮宫遗址。第一眼看见玻璃金字塔时觉得很突兀:在古典建筑群中,加了一个现代建筑。曾经假设过如果加一个近似风格的仿古建筑会怎么样,后来发现那是骄傲的巴黎人最瞧不上的选择。也可以说是巴黎品位决定了选择最最现代的风格。
在开始的时候,我只知道兴致勃勃地见路就走,仰着脖子四处看。在德农馆(Denon)的古代伊特鲁利亚及古罗马文物馆(Antiquites etrusques et romaines),整整一间大厅,只在高高的拱形窗之间摆放一个雕塑。高大宽敞的厅象是专为摆放这些艺术品而建的;那些艺术品又象是专为放在这里而刻造的。那种环境与艺术搭配出来的尊贵与荣华是美国这样历史短的国家无论如何学不来的。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一定要看地图而行,所以只是随着人流信马由缰,东张西望。走到一段巨大的拱形走廊,长长的台阶向上而去,人群中低低的惊呼声汇在一起,引得我抬头望去。萨摩屈拉克胜利女神张开双翼,站在远处高高的拱顶之下。那一瞬间我几乎可以感觉得到扑面而来的海风。
另一个独具匠心的例子是米罗的维纳斯。两次按图索骥,都是转来转去摸不到。每次都是站在一道窄门前,无意中向左一转头,发现白色的维纳斯就在深棕色的长廊尽头。颇有点蓦然回首的感觉。(但是注意千万不要从中世纪的卢浮宫的地下转过来,那个入口是从维纳斯背后的地下上来,效果差好多。)
我最喜欢看各种文物,看初民们把崇拜与敬爱雕成塑像。所以被崇拜的偶像总是所有雕刻中最大的、最美的。在维纳斯所在的古希腊文物馆,所有的雕像全都两米多高,站在台子上,头微微低着向下看。我抬头端详雕塑安静从容的脸容,意识到这些都是神像。神低头以怜悯但事不关己的态度看着人间。那句云端里看撕杀用来形容他们最合适不过,但我不喜欢被人怜悯地俯视着。在古希腊文物馆,本在我很优游地端详各种棺材和象形文字,陡然间意识到最后这一片的大棺材、两米高一米见方的佛龛居然都是用一整块花岗石雕出来的。上面布满浮雕,他们能用什么工具?这下子,从这里开始,每再见一个大块头,就火眼金睛地扑上去看是什么材料的。这还不是最狠的,最伟大最壮观的要算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e)文化的萨艮二世王朝的人首翼牛像,根本就是神殿的一面墙。让所有凡人在这样巨型的神面前自惭形秽。我身不由己地被他吸引,围着这个长着双翼的人面公牛转了8圈还不止。不过卢浮宫也不含糊,就那么把人家的整个一面墙砌到自己的墙里,毫不客气地把别人家的文化变成卢浮宫的一部分。
在卢浮宫我并没有认真被打动,因为老觉得艺术品都是抢来的。其实这是不对的。巴黎有很长一段时间作为欧洲的一个文化中心,绘画和雕塑都发展出一种极浪漫华丽的气质,非常有代表性,而且佳作纷承。这里面有个笑话,在2001年4月前,也就是包括我去的时候,蒙娜丽莎放在6号馆,多数游客都是从胜利女神按标识,途经法国巨幅绘画馆到达。这些巨幅油画包括梅杜纱之筏、自由之神引导人民、拿破仑(从教皇手中夺过皇冠)加冕,这些初中名画欣赏中学过的画。回美国之后,有天中午吃饭,有个老manager是这样描述这一过程的:“开始的画都特别特别大,都是8英尺x6英尺的,就象墙纸一样大,我说的可是英尺啊。然后走到蒙娜丽莎那儿,崩,结果是一幅这么小的画。”我听到这样准确传神又土得掉渣的评价,不禁哈哈大笑,指着他说你这真是个非常美国化的描述。不成想一句话无意中得罪了一个人。法国人嘲笑美国人土,美国人自己也跟着觉得自己理亏。过了好半天,坐我对面的director眼睛不看着我,问道:你说的“非常美国化”是什么意思?我字斟句酌地回答:因为这个描述极度真实,非常有趣,并且,并且我们也没有对艺术表达什么崇拜,终于忍不住扭头对那个老manager说:"and I like it."
其实卢浮宫单单博物馆分类就可以选一门课了。如何利用已有空间有系统地展示馆藏文物,这里面就有很多学问。几乎每一件展品之后都有一段故事,串起来讲几乎就是一部简明西方艺术史。比如在德农馆(Denon),安格尔和他的学生夏斯里奥的画摆在一起相安无事。而事实上他们讲述的是十九世纪画家争论的一个课题:素描还是色彩,谁为主导?美术学院最有权威的教授安格尔斩钉截铁地作出了第一种选择:“素描是艺术的真诚表现。素描本身包含着画面的四点三五的强度。如果要我在我的门上挂一个标签的话,我就在标签上注明:素描派。我敢肯定我会培养出一批画家。”他的学生夏斯里奥没有追随他那以线条为首位的绘画方法,因此受到他的指责:“这是一个大逆不道之徒,与色彩派同流合污。”但就是这样一场激烈的争吵,也会被掩盖在时间背后。即便是在人流稀少的安静时分,静下心来侧耳倾听,也只剩下一片低低的窃窃私语。我觉得卢浮宫最适合于在年老的时候坐在轮椅上慢慢看,慢慢听,听那些积压在尘埃后面的官司与纷争。而年轻的时候,急于向前赶,哪有时间理会那些个庚子年间的闲言碎语。
最后再罗唆一点:在卢浮宫的地下遗址中转时,我忽然醒悟:在地下,空气怎么会这么清爽?一定是有空调。随即四下寻找,只找到一个小小的铁窗。然后我就硬生生站在那儿,直等到它吹风。之后我每进一个展厅,第一件事就是在里面寻找空调出口,好象随时要窒息的样子。我发现空调出口多在地下。那么人们是怎么在象卢浮宫这样庞大的古建筑里安装空调的,难不成是把地下全挖一遍?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八。 地铁里的音乐家
在一线地铁(metro 1)和蒙马特地区的地铁沿线冲斥着为数众多的艺人。他们散布在各个地铁站,每一站最多有一个表演者,非常有秩序。而且在四个星期里,我从没有重复见到同一个人,即便是在一些屡次经过的同一个地方。巴黎的地铁(metro)共14条支线,互相连通,形成一张大网覆盖整个城市。地铁隧道都是拱顶结构,象一个效果良好的音箱,演奏时,声音在曲折的隧道里来回震荡,可以传好远好远。若是在几条线路的交汇点,人在象洞穴一样复杂的通道里钻上钻下时,袅袅的音乐声依然不弃不离、无处不在。
我碰到的第一个表演者,是在第一个星期六的早晨,去凯旋门的路上。等车时我就注意到身边站着的小伙子,手里拎着个奇形怪状的大包裹。还没等我分析清楚那是什么,车已经到了,我先上了车找地儿坐下,只见那小伙子最后一个上车,手脚伶俐地打开包袱,拿出一只大录音机和一团做工极其粗糙、勉强可以看出是个娃娃的东西。然后把包裹皮一抖,原来是大块方形的布,两头有绳子在车厢里两根柱子上一系,就成了一个舞台。随后录音机开始唱歌,那个肮脏丑陋的娃娃头举着话筒在舞台上扭扭搭搭地表演。一曲唱完,列车还没有到下一站,这个眼睛会笑,长的象<费城>里汤姆.汉克斯的男友的小伙子就收起家什,笑嘻嘻地看着人开始要钱。我第一次见到这个阵仗,不禁手忙脚乱不好意思不给,其实心里觉得他的表演粗陋,态度极不认真。最糟糕的是我不晓得该给多少,而且那时还没习惯法郎,总觉得所有硬币都是分。结果掏出两个硬币给他,是15法郎。(当时心里总想的是15分,但也很不高兴,因为我不喜欢他。)
然后在地铁站里碰见那些真正的乐者,我就只是跟在其他巴黎人的后面,快步越过去,不加理会。事实上他们都比那个小伙子好得多,只不过他们没拦着我要钱。第一个星期天的晚上,我在拉丁区转到很晚,回程的时候地铁中已没什么人了。在从一线地铁转乘九号地铁的漫长的踊道中,只有我一个人。从很远起,我就听到一阵悠扬的手风琴声,是俄罗斯的民歌。几个转弯之后,我看到了乐者。这是个中年女性,略胖的身材穿着臃肿的冬衣,淡黄色的过耳短发有些凌乱。象所有站在地铁车站里的乐者一样,她低着头,并不看人。长长的拱形坡道,就象是个长镜头,她站在尽头。我放低脚步声,从尽量远的地方绕过她向前走。我从前没有听到过这首歌,但是俄罗斯乐曲旋律中那些独特而熟悉的转折,象一个不停歇的灵魂,缓缓尾随着我。在这个早春的寒冷的夜晚,诉说着在一个老大民族哀伤而沉重的历史下面,个人命运的无所适从。两个转弯之后,我停步转身,快步赶回去,掏出一个10法郎的硬币放下。在她脚边零散的几个硬币中,5法郎是最大的面值。她低低地说声谢谢,我甚至不敢抬头看她,就慌忙跑掉了。之后的几星期,每次我再经过Franklin D.Rooseveit地铁站,总下意识地寻找,不过再没见过她。
我碰见的最与众不同的一个是在蒙马特。他留着一撮小八字胡。乌黑油亮的头发,剪成一个小分头,紧紧地趴在前额上。他身穿一件红罩衫,肩上斜跨着一个手摇红色描金花的音乐箱。车停靠站的时候,他随众上车,然后靠在关着的门上,右手摇动手柄,音乐箱就放出一阵叮叮咚咚的乐声,非常有古意,也非常非常好听。有意思的是音乐箱里的每首歌都恰恰好是一站地铁长。每次都是乐曲结束,车到站,他歪起身子,给大家开门,大家不好意思从那儿上下,车启动,门关上,他靠上去接着摇。他并不看人,微扬起头,目光散漫地看着半空,瘦高的身体懒洋洋地表达着不得意。整个人象个卓别林时代的丑角走错了时代,凄凉而又骄傲。
另一次也是在蒙马特,从某一站忽然上来三个背乐器的人,看上去长的象印度或巴基斯坦裔。一个拉手风琴,一个吹号,一个敲鼓,组成一个小乐队。他们演奏的乐曲节奏明快,活泼动人。最重要的是他们三个目光平视前方,表情认真,仿佛真的是在开一个小型演奏会,丝毫没有自卑或怀才不遇的感觉。听他们的演奏,让我觉得非常快活,遂从他们边上的门下车。拉风琴的人腾出一只手给我开门,我赶快掏出一个硬币给他。定睛一看,MMD又是一个10法郎的!我心疼得眼睛差点儿没滴出血来。因为这时我已对法郎产生了充分的钱的意识,并且开始痛悼第一次给了那个小笨蛋的15法郎。遂发誓,从此以后无论如何不再给钱了!
最后一次见到的也是最好的街头音乐家,是在阿姆斯特丹。在我心目中我是不称他们为街头音乐家的,而是真正认为他们是音乐家。他们也是个三人组,坐在Rijks museum高大的穿堂厅中,身穿红色有细密花纹的民族服装,宽袍大袖,头戴方形小帽。看身材相貌象是蒙古人,服装却又象小亚细亚一带的。手上的三种乐器是我不认识的,其中有一个类似胡琴,但是是方的,也更大。这些小小的弦乐器发出一种惊人宏大的声音,圆润悲怆,一唱三叹。当是时,贫困交加的笑嘻嘻正微弓着身子穿过大厅,在这种音乐中,所有个人磨难都显得微不足道,弦乐的和声象疾风一样呼啸飞升,翻腾迭涌,好象长歌当哭。这时候厅前的一树樱花上,一阵花瓣正哗啦啦地落下来。


九。 巴黎裁判所附属监狱下的花市
巴黎的中心地带是塞纳河上的两座小岛:西岱岛(ile de la cite)和圣路易(ile st-louis)。有同事告诉我,巴黎起源于西岱岛,然后随人口的膨胀向外一圈一圈地发展。小小的西岱岛上几乎每一寸土地上都是象明珠一样的古迹:巴黎圣母院、巴黎裁判所及其附属监狱(Cour du Mai、Conciergerie)、圣礼拜堂(Saint-Chapelle)还有新桥(Pont Neuf)。时至今日西岱岛一带仍然可说是最繁华的地区。有意思的是当年的警察厅仍然是现在警察局的所在地。
我想由远及近地慢慢逛完这两座小岛以及沿河地区,(其实我是想由远及近地看巴黎圣母院的两个塔楼),所以就从挺远的一个地铁站出发。
吃完一个麦当劳,我手上拎着一杯可乐走到塞纳河畔。对岸就是巴黎裁判所附属监狱,巴黎圣母院的两座高高的塔楼也遥遥可见。成群的说着各种各样不同语言的男孩子、女孩子从pont au change桥上穿过,好象全世界的游客都聚到了这里。有一群皮肤白皙眉毛浅浅的女孩子在我面前停下来,看着我手上带着麦当劳标记的可乐杯,快速地交谈。风吹着她们浅色的头发象蒲公英一样飘扬。我听不懂她们在说什么,但是也知道“麦当劳”,“麦当劳”的字样不断地出现。然后其中一个便走到我面前用很不熟练的英文问:你的麦当劳是哪里买的?当你到了一个言语不通的地方,麦当劳象是一种通行的国际语言一样令人安慰。
就在附属监狱的下面,是巴黎最主要的一个花卉市场。我对这个的兴趣更大,先就在里面转了个饱。欧洲的自然条件更象中国,这里的好多花都是我出国后就没再见过的,象什么结了一嘟噜一嘟噜花苞的米兰啦、艳艳的杜鹃啦。最喜欢有一个小房间,里面只养了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兰花。有些不用土壤,兰花直接把根扎在挂在架子上的一块烂树皮也似的东西上;有些是小时候在《自然科学》里看到过的专吃昆虫的兰。细长的小容器一排排地吊着,小小的盖子微微张开。本来就是个阴雨天,关着门的小房间里湿热湿热的,不知道是不是由于这种吃虫子的花,屋子里隐约有种暗暗的象蜜一样的香气。兰花的香气是这样的吗?我觉得那香味好象是一种流动的水,在腰际那么高,引得我总想低下头去闻。
养兰的店主自然是个雅士,他热情洋溢地招呼了一对法国夫妇,对我这样挂着相机的游客他是不理的。送走了法语顾客后,他就戴上老花镜坐下来开始看报。虽然已经在数次问路中练的脸皮厚了许多,可我还是没好意思给店里照张像。
附:我知道这篇流水帐没啥意思,不过我太喜欢这个兰花店了,而且又想把两张花花绿绿的照片贴上来,所以就算是鱼眼睛我也要混进来。就算是写给我自己的吧。


十。 巴黎圣母院

如果说凯旋门宣扬着功勋与荣耀,卢浮宫展示的是文化和传统。我只有一个字来描述巴黎圣母院:美。如果巴黎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了其他种种,只余巴黎圣母院,在我心目中的巴黎仍不失其美色。
巴黎圣母院的法文全称是notre-dame de paris,直译过来其实是our lady of paris。这个高大优雅的教堂原来是一位巴黎女士。
我在近午时分随人流走进巴黎圣母院,门口的大牌子上写着“肃静”。这里不象其他旅游景点一样,从门口起就有工作人员维持秩序。事实上,法国最盛大的庆典或国家元首的吊唁仍是在圣母院举行,这里并不纯是旅游胜地。但是在这样一个古老的教堂之前,每个人都出于对庄重的敬畏与服从而放低了脚步和声音。一进门,我好像一步踏入了维克多.雨果的中世纪,灰色的石墙高耸至顶,而头顶上,头顶上是洪亮辉煌的的管风琴的声音。管风琴处在入门处的正上方,7800根管子,交错奏鸣,高亢的旋律在高高的灰色的教堂四壁碰撞,然后再以无法抗拒的声势淹没了我所有的感觉,大声的歌颂出人类对神权的崇拜。在那一时刻,我清晰的感觉到一个人是多么地渺小,以及另有一种比我大许多的力量的存在。
这是一首法国传统的宗教音乐,风琴声回旋华丽。及至高音部分,一步一步循环往复向上爬升的纯高音,把对功德的歌咏推向高潮,人们都似有所感,伫足回身,抬头望向管风琴,注视着音乐在高潮声中结束。大厅里的枝形吊灯也随之熄灭。人们的耳朵开始还不能适应一下子从轰鸣到寂静,随后小声议论的嗡嗡声就慢慢地升起。
我没有想到圣母院的内部居然不像其他法国古董一般富丽、过度堆砌雕琢,而是暗淡的灰色。不禁想起雨果在《悲惨世界》里对中世纪宗教的可怕描述。出来在时下时歇的雨中排队到圣母院顶层参观。我注意到在门上托着各个教皇大人的是各式鬼怪。他们都呲牙咧嘴的,显然大人们都不轻。不过尽管压得腰都弯下去,奴隶们还是尽其所能地工作,一点都没有想逃的表示。我身后的几个年轻人间或用生涩的英语聊天,偷偷听了半天原来他们之前也并不认识,不晓得怎么就聚在一起,正在介绍各自的家庭出身。正在这时,有辆轿车缓缓驶来,定要从人群中间穿过。我老大不高兴地挪挪身子,背后的男生狠狠地说:踢他,踢他,美国人!我于各种迹象中总结出,欧洲人对美国人的又妒又恨的情绪并不下于中国人,同时他们还有强烈的骄傲情绪。
我气喘吁吁地爬上二层,眼前豁然一亮:那些圣母院出名的小鬼就在眼前。爬出了这个灰尘滚滚的大城市,在拥挤纷乱的生活之上,那些精灵象风,不羁张扬,组成了一个清明的世界。在这个高度,没有庄严和沉重。抛除了历史、战乱、光荣、背叛之后,剩下的只有美和信仰。站在超脱凡俗的高处,每个在发脾气的精灵对我来说都充满人性,而我的心中也只有喜欢喜欢和惊叹。
最高处是第四层。在超过了甚至是精灵的世界之后,剩下的只有猎猎的风,刮的人浑身发冷,刮得人站不住。俯瞰巴黎,这个如烟的大城市,象是一张立体的大图,把所有历经沧桑的古迹都摆在你脚下,任人评说。

十一。 Latin Quarter
从圣母院下来,出口是在侧面静悄悄的花园。几步之后回到闹哄哄的人群,颇有点再入浊世的感觉。从书上得知,法国的地理原点是在圣母院的正前方,也就是说向东南西北去的干线里程数都从这里开始计。这个有点意思,我就饶有兴趣地开始寻找。圣母院前面游人如织,大家都兴奋地聚在一起,或举着相机照相或仰着头热烈地讨论。只有我低着头四下里乱看。匆匆走了一遍,没能找着,我就开始第二遍地毯似的搜索。遇到有导游站在一群人中间作长篇介绍,我就象捡钱包似的很没面子地猫腰在人腿之间扫来扫去。如此这般,仍然没能发现想象之中金灿灿的大圆盘。正在发呆之际,一对很有气质的高个男女从我面前走过。他们扭头看我几眼,放慢脚步,似乎有意思要搭话;我举步又停了停,迟疑了一下要不要问。前后不过一两秒钟,他们已经走了过去,我们错过了说话的最佳时机,图然互相表了几个情。气质男女一边用不知什么语言轻快地交谈着一边向前走,走到距离我5米的地方,微转头向后看,一只脚在地上轻轻一顿。我大喜过望地冲过去,原来这个地理原点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快被人踏得失去光泽纹理的巴掌大的小圆圈!我忙抬起头,迅速绽开最讨好的笑容向那对情侣表达感谢。
从圣母院前的pont au double桥向南,就到了塞纳河南岸的Latin Quarter,这儿可以说是游客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这里有无数各种风格的小馆子,小商店以及巴黎年纪最大的一个小书店:Shakespeare & Co.据说,在这儿买的任何书都会盖上一个Shakespeare & co Kilometre Zero Paris的戳。我费了牛劲花了一个小时才找到这个该死的小书店,天就快黑了。咔嚓一声给书店照了一张相,就像个没头苍蝇似的往里冲。这个巴掌大的书店,门脸全部是木质结构,我趴在门上的大玻璃窗往里看,小店里黑漆漆的,四壁上全是硬皮烫金字的旧版书。一个白头发戴老花镜的老头,安然稳坐在角落上的摇椅里看书。我大力晃动门把手,妄图进屋不果。而那个封在上个世纪尘埃下的老头,即便是在这样的动静下,始终安如泰山,连眼皮都不带抬一下的。我老老实实地讲,那个时候,我认真觉得自己象只苍蝇似的在玻璃门上邦邦邦地撞来撞去可就是进不去!原来这边这个大概是旧的门脸是不开放的,新的就在边上。说是新也不过是相对而言,里面一样是满坑满股的书堆到天花板上去。书架于书架之间的羊肠小径,两个象我这样的瘦子也是无法同时侧身挤过的。我对书店的总的感觉是:凹凸不平的道路很崎岖,想要够到书架高处的书又是很险峻的。

入夜时分的Latin Quarter,游人多得有如过江之鲫,来来往往鱼贯穿梭于曲折的小巷之中。各个小馆子也都在小小门脸的橱窗里大力推出多种色泽鲜艳的生猛海鲜,甚至贴出价目表来挚诚邀客。我挂着个大相机在暮色中四处东张西望,见到街边有一个小店,木头的窗户门框浸饱了油,锃锃亮。我见其可爱,不禁步履留连。一个站在旁边正在和人聊天的分头男子,看见我神色犹豫,慌忙冲我指手画脚兴高采烈地大声说了几句法文,然后一头冲进店里。我约莫猜到他是要我站在那儿等等,其余的就一头雾水了。很快,谜团打开,只见打在窗户、门口、价目表、以及招牌上的灯纷纷打开。分头老板又从店里钻出来,一只手捋一捋头发,再“啪”地摆个pose。我福如心至,当机立断地按下了快门。
Latin Quarter里,有一个处处模仿巴黎圣母院的小型哥特式教堂,“St-Severin”。“St-Severin”始建于13世纪,历时3个世纪方才完工。我推开重重的红门,到教堂里面一探究竟。教堂里正在做法事,穿白袍带小白帽的牧师/(主教?)用好难听的法语在主持仪式,还有一个小小的唱诗班于教众的各种大动作之间清唱。我和其他三两个游客在外圈的甬道上静悄悄地走。放松精神在高大的廊柱之间缓缓地游弋,细细观察那些六、七个世纪以前的古董装饰,尽力体会宗教信奉里面的庄严和肃穆。陡然见,我发现在彩窗下的角落,供奉着一个玻璃盒子,里面珍藏着不知是哪位高僧的已经腐败了的大腿骨。受了这么冷森森的一吓,我胃口尽失,匆匆推门离去,回到门外的亮地下。
最后,在Saint-Germain大街,有个书籍玩具店我顶顶喜欢。名字叫做Libraire d'images里面摆满了大大小小各式造型的丁丁。做工细腻,动感十足。所以我心里把这个店称为“丁丁店”。具体地址如下:
84, boulevard Saaint-Germain
75005 PARIS
只不过,那里的价格实在是太贵了。

十二。巴黎男女
我得承认,我是个非常木讷的人。再好的东西也得看习惯了以后才觉得好看,追流行都比别人晚一年。我刚刚花了几年时间学会欣赏美国阳光灿烂的乡下男孩在大学校园里走来走去,所以一直觉得瘦瘦的欧洲男孩有点病态。巴黎的男子都很符合亦舒早年的家明形象,最高境界就是俊秀。我总觉得他们阳刚之气不足。

他们深色的头发都有点长,略暗的肤色少有血色,脸瘦瘦的。(我老觉得有点脏。)两个星期以后,我看出门道。他们的眼神羞涩含蓄,偶尔笑起来,象是巴黎阴了一个冬季的天终于露出七情六欲,整张脸焕发出色彩与精神。法国男性擅长深深地凝视你,黑黑的眸子无限深情。这点上浅色的眼睛怎么努力都象两块冰。

女孩子先不谈。

巴黎享有浪漫之名,最显著的是随处可见的情侣,在旁若无人地亲吻。有次看到travel channel评的在巴黎最应该做的十件事,“在艾菲尔塔上亲吻”排在首位。当然这是美国品位,巴黎人听了会骇笑的。走之前,我又听说:去巴黎一定要俩人去,否则会触景伤情,很凄凉。有了这样的精神准备之后,每见到紧紧依偎目光散漫的情侣,用手轻轻抚摸对方,间或轻轻一吻,我就会不由自主眼不错珠地盯着他们,一边心里不停地问:我嫉不嫉妒?我一定是羡慕的对不对?很可惜,刻意追求的结果是,我什么也没感觉到。很多时候,我是很有点惊恐地盯着男孩子看上去有点脏兮兮的大衣,和他们仿效CK模特的头发,心里非常宽慰地道:天啊,那幸好不是我。

由于我是这样地不开窍,终于留下了一个在巴黎的巨大遗憾。从圣母院下来,我跑到裁判所门口去照那个金灿灿的大铁门和大门后高台阶上的旧楼。我选好角度,单膝跪地,托稳相机,不急不躁地等待镜头前人群散去的好时机。这不,一个大好的时机就在眼前,只要等镜头边上的那对年轻男女退出去就好了。我耐心等待,不料,那对男女看见我的镜头,顿了一下,不退反进,反而迎着镜头走上来。在我的错愕中,走到镜头正当中,脚不停步地吻了一下。我毫无反应,仍然等到他们出了镜头才按下镜头。快门的“喀嚓”声追在他们的脚步之后,这对年轻人非常不满和尴尬地扫了我一眼,走了。其实我才尴尬呢,我又不能预测他们的举动,就算是后悔得肠子都断了,也不好叫他们再来一次啊。

之后,我不停地想寻找机会补偿,可惜再没有人特地跑到我的镜头当中表演了。回来每次再看那张照片,我着力等待的空旷的广场中央,总好象缺了正在亲吻的两个人。


十三。游客的目光背后
无论你从城市的哪个位置眺望巴黎的全景,目光总会自然地停留在白色的圣心院(Le Sacre-Coeur)上。这个庞然大物巍然耸立在蒙马特(Montmartre)山之颠。圣心院是用兰敦堡(Chateau-Landon)白石建成。这种石头一遇到雨水,便会分泌出一种叫玻璃屑的白色物质,赋予整个建筑物以洁白的外观。我在凯旋门上、在巴黎圣母院上,都长久地注视在远远的天空下的圣心院。和巴黎其他灰色的古迹比起来,这座在蒙马特山顶上的白教堂是这样的卓然不群。我每次都在想:“啊,我一定要去那里。”

那天中午,我正在和丹尼斯介绍怎么去圣心院,米高走过来忽然听见了。他一下没忍住,开始全心全意的抵毁圣心院。他认为圣心院丑得不得了,而相反蓬皮杜中心(Pompidou Center)非常美。他的论断是只有美国人才会喜欢圣心院。见下图,请大家来评评这个理。

米高是个非常老派的欧洲人,长于美术鉴赏,对历史如数家珍,高傲得非常有本钱。我在还没去蒙马特之前就被他当头泼了一盆冷水,自此怀恨在心。(当然主要还是不能理解。)后来每次和米高聊得很开心时,就拿这个问题揶揄他“来,你给我讲讲你为什么就是不喜欢圣心院?”在某些适合讲实话的场合,他会老老实实回答我。

第一次我问,他扬着头说,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丑的东西。无数的装饰堆集在一起,炒成一个大杂汇,这并不是美。

的确,圣心院确有过度装饰之嫌。各种风格的雕塑、浮雕、镶嵌画挤在一起。蒙马特本来是个极有情调的旧区,保留着巴黎现存仅有的两座旧风车、葡萄园、小酒店和一切旧式风格的住宅。当年的大师在没有成名之前穷困潦倒之际,全聚集在这里。比如印象派诸君、比如毕加索。而庞大沉重的白色圣心院站在一切曲折狭小的旧情调正中,正象是个明确的反讽。但至此为止,我依然认为晴空下的圣心院是值得爱慕的。

第二次我再问,是在一个傍晚时分,那天的工作冗长得令人精疲力竭;他迟疑片刻,终于说道: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当巴黎公社的起义被普鲁士镇压之后,法国国内反对巴黎公社的一方修建了这座教堂,来向普鲁士表现忠诚与臣服。“事实上,”他说,“我并不认为有巴黎人真的喜欢这座教堂。我还听说,专门有一个协会倡议推倒它。”

这一次我吃了一惊,我没想到这样美丽的教堂是用来记录耻辱的。而所有的介绍材料上都只写着:圣心院的建筑于1873年获得国民议会通过。建造费用4000多法郎,全部由信徒捐助。目的是为了纪念两个世纪以前,也就是十七世纪,因其谦恭而被天主选中的信徒玛格丽特-玛丽修女。原来不过是幌子。

而1870年。1870年先是围城期间平庸的军事领袖消磨了巴黎人所有的锐气,而后的巴黎公社是一场血洗城池的真正的阶级斗争。还记得初中美术书上,介绍世界名画,有一幅<普鲁士士兵枪杀法国起义者>吗?就是那回事。被枪杀者背后的那堵墙就是我们在讲无产阶级革命史,必会提到的巴黎公社墙。而这幅画,现存于卢浮宫。(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

第三次,我是存心找碴。当时我们正在去巴黎圣母院的路上,米高正在尽情挖苦美国人的品位。我说是吗,是吗,那你给我讲讲,除了它背后的那段故事,你为什么就便便觉得圣心院丑?米高正在高谈阔论的兴头上,就说道:从建筑上讲圣心院不能代表那个时代。明明是十九世纪末的建筑,却使用几个世纪以前的建筑风格。明明不够老,却要装出老的样子。这是美国人最爱做的事情。你去看看美国的大会堂都是什么风格的。我没想到他依然能转回上一个议题,同时又一下子想起,美国人最喜欢在家里装枝形吊灯,并且那些枝要处理成黑黝黝的生锈状,就实在忍不住笑出来了。

米高说得不错,其实圣心院和艾菲尔铁塔是同一个时代的建筑。圣心院成于1919年,艾菲尔铁塔于1889年竣工。艾菲尔是属于现代的,圣心院是罗马风格和拜占庭风格的混合。

不过我发现年轻一代的巴黎人,多数并不熟悉历史或建筑史,并不是真的有很多人有米高如此分明的爱憎。


十四。Bonjour
这个字是法语里的你好,后来我发现,好像几乎人人都知道这个字,象常识一样。见到法国人就来上一句,就象很多人见到中国人说“你好”一样。

不过我本来是不知道的。到了巴黎,我的同事每天早上和我握手道早安,我都老老实实和人家用英文。听同事互相问候都用到这么个词,我伸长耳朵,只听见各人都在喉咙里“咕嘟”一声,什么也没听清。过了两日,我的胆子大了起来,心想既来之,则安之,为什么不就此学两句日常用语呢?就从这个字开始好啦。

我毕恭毕敬地拿出个本子,请我的邻座把这个字拼下来给我。然后就是注音,那个早上我的每个同事都对我说了好几次这个字,每次我都目瞪口呆地盯着对方的嘴。即便是这样,也只是听见他们把两个音在喉咙的深处轻轻滑过,无法用任何拼音或英文字母来描述。而且最糟糕的是,在我听来他们每个人发的音还不一样。

第二天,仍是如此徒劳无功了一番,我大怒,愤然抓了两个发音也并不是很相近的中文字注在了旁边:“帮主”!

这个注音,意义明了,简单易记,非常有助于提高我学习的自信心。那天上午起,美女克丽斯见了我就行吻面礼。我立时非常高兴,冲出屋去,见到每个人都笑得阳光灿烂,握着他们的手,模仿《大话西游》里的瞎子,尖声尖气地大叫“帮主~~~”。

一直到现在,我仍然发不好第二音。每次都一边眨眼,一边“bon…bon…bon”地半天,恨不得对方帮我把“jour”发出来。不过这也不算什么。那次克丽斯和余白请我在蒙马特吃饭。克里斯是学音乐出身的,法文和英文一样流利。余白20年前到中国工作过两个月。现在还记得的中文就剩一句极为清楚的“干杯”和一个很含糊的地名。我想了想,把那个地名替余白重新发了一遍:“镇江”。克丽斯一听非常兴奋,说:“你说的这两个字怎么这么好听啊?”又跟着我学了半天,可我私下觉得她憋着嗓子学的中文,还不如我的“帮主”呢。

我和克丽斯很谈得来,一来她长得美,二来她出生于加拿大,英语是她的母语。我们可以用英语嘀哩嘟噜说一大堆废话。有时候,连语言都容易产生误会的时候,我们就眉来眼去地表达意思。大家去中餐馆给我送行的时候,克里斯饶有兴趣地直勾勾盯着我和那个漂亮的温州姑娘讲中文。然后问我:“你们说中文的时候是都在笑么?”我不记得刚刚我笑没笑,就说笑是为了礼貌。她又指给我看那个温州姑娘和家里人说温州话也象在笑,她说她注意了很久,中国人说中文都是咧着嘴,嘴角上扬,好像在笑。最后总结道:中文真是种快乐的语言。我从来都没有从这个角度看过问题,顺手抓过菜单从头到尾报菜名:“鱼香肉丝,烧茄子,…”果然如此。忽然想到,克丽丝接下来说的,“不象有些语言,说的时候永远噘着嘴,象在生气一样。”这说的可不就是法文。


十五。 大师
去罗丹美术馆之前,我刚刚跑过两趟卢浮宫。看过了古希腊雕塑的比例匀称,线条流畅,古美索不达米亚大神像的尊严神圣,十七十八世纪法国雕像的华丽,富于装饰性,心中老在想,罗丹为什么就是大师呢?他的塑像又有什么不同?

那天的雨点忽大忽小,凌乱地砸在地上,游人不知道都躲到哪去了。进门后是一个保养得很好的大花园。花树之间,地狱之门、巴尔扎克、思想者,这些最负盛名的青铜像,就那么随随便便地放在雨中。庭院正中的破旧的四方大灰楼,在雨中显得非常黯淡,这就是主馆了。

一进大门,我就四下张望。一楼的大厅里放了很多半成品一样的人的四肢和躯干塑像。相比卢浮宫里的神像,这些半成品塑像更有韧劲,更象是人。不过我不喜欢异常粗壮的人体,所以不觉得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这幢楼不知道原本是做什么的,现在虽然作了美术馆,还保留着从前住宅的格局。大厅的周围,是一间一间的小屋子。

转到小房间里去后,可以看到一些比较知名的完整塑像。房间的角落里,摆着一个男孩头像。我走过去的时候,心里一动。那个男孩微微仰着脸,仰着窗外的光线,睁大眼睛,抿着嘴,一脸倔强。可以说,卢浮宫里安详愉快的人像可以是任何人,但是这个男孩的头像只是属于“这一个”小孩。稍稍走动几步,你会觉得这个男孩始终在盯着你。然后,我注意了一下所有的半身人像。他们不仅相貌不同,而且全部表情性格各异。有个满面含笑、如沐春风的贵妇人头像边,摆着几个小小的各种表情的试验品。可以看出罗丹为了在一副雕像中表现人物性格作的尝试。

在一层左翼,最引人注目的是克洛代尔的《成熟的年龄》。我听过不少传闻,说罗丹的灵感甚或作品有很多出自克洛代尔。其实仔细看,两个人的风格还是不同的。克洛代尔的群像,几乎都是女性人体,每个人都弯腰曲膝伸着头,神情紧张,骚动不安,仿佛在传播什么大惊人的坏消息。塑像中所有的人头都聚在一起,没有一个有舒展的体态。她们是这样的不快乐与压抑,仿佛在石头中间都能听到不停的窃窃私语。这些女体都不大,作为对比,克洛代尔都在边上塑上比这些人体大数倍的高大石壁或是海浪,女性弯曲的裸体靠在石壁边,显得这样的没有安全感,这样的反叛,很多时候象是从石壁中叛逃出来的山妖,绝对出自女性之手。

忽然想起圣母院里,那些张牙舞爪的精灵,被主教们压得龇牙咧嘴的小鬼,尽管发怒,却想都没想过逃避责任,一个个都在神威之下,安分守己,永不逃脱。

在一楼的一些角落里,以及楼上二楼的展室里,有大量罗丹塑的表现性爱的塑像。开始我还抱着虚心的态度,看罗丹把隐讳的情欲用含糊的线条描绘清楚。到了楼上,看到大量不正常的性爱的描述,说的分明是对女性的控制,还有甚至强迫。不仅大怒,心中大骂:“变态!变态!”;愤愤然离开了美术馆。

Henry Miller说:The writer,...has only to deliver himself, naked and vulnerable.艺术都是有一定共通性的吧?只不过罗丹和克洛代尔是使用青铜和粘土表达情绪,表达强烈的自我。但是象世间所有痴缠的冤偶一样,这两个在艺术上这样有成就的人一样在两性关系的控制和反叛之间挣扎。

出门的时候,我不禁想,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灵魂安详的艺术家?

一个有才华的神经病,我们称之为大师。


十六。山顶上的蒙马特
有这样一种说法,没有去过蒙马特的人,算不得到过巴黎。蒙马特是巴黎保存最好的旧城区之一,小小的旧房子见缝插针地挤在一起。一直以来,蒙马特以其放荡不羁的个性吸引了无数未成名的艺术家,象印象派诸君都曾在此居住。我注意到,蒙马特地区的地铁站名都是用画家名字来命名。

我去蒙马特那天,一开始只是个阴天。我在连续的阴雨和旅馆持之以恒地在每日凌晨掐暖气的努力下,终于开始发烧。想到在旅馆枯坐更加无趣,就还是兴头头地往城北跑去。头晕脑涨之下,我忘记了带伞。

蒙马特在山丘顶上,下了地铁还要乘直向上的电梯才能到达地面。从地铁站钻出来,发现雨已经哗啦啦地下了起来。我仗着上衣防水,就在小酒馆的屋檐下,一路爬了上去。

圣心院高踞于蒙马特高地的山顶,石子铺的路异常陡峭地向上盘旋。两旁的小巷象刀切一样向下走。我听说,到蒙马特山顶的某一区域,非住户的车辆是禁止上行的。

雨越下越大,把几乎所有的游人都打进了路边上的小店。我头越来越重,身上却越来越冷,就想找个吃饭的地方。蒙马特,虽然小丘广场的上的画都是卖给游客的,虽然按米高的说法,圣心院是只有美国人才喜欢去的地方,但是蒙马特仍然高傲地保持其充分的个性。象麦当劳这样不具旧巴黎特色的连锁店,是不可能在蒙马特高地上找到的。我在小酒店宽宽的檐下躲雨,从小窗口向里面张望。小小的房间为讲情调采光明显不足,窗口上还围着牵牵绊绊的花木。三五张小方桌子挤在一起,红白相间的桌布,空气里香烟缭绕。半秃顶的琴师旁若无人地仰着头演奏,琴声大的可以传过半条街去,伴着哗哗的雨声,激情回荡。

我吃了点东西,在雨最大的时候,躲到边上一个卖旅游纪念品的小店去。平常我是不怎么注意这类小店的;今天,好吧,天要留人,不得不从。这一留不要紧,我看中了两个金属的小塑像。一个是梦幻骑士堂吉珂特,左手扶盾,右手执矛,全身作锡的银白色。另一个是个铜本色的嬉皮笑脸的小人,一只脚翘着脚尖,全身重量压在另一只脚上,双手插兜,胳膊下面夹着本乐谱。我爱其脸上欣欣然的快乐颜色,幻想不知道晴天有阳光的时候,这小人会怎么样的悠闲地愉快着。这样就有一个问题,这一天才开始,我生病、没带伞、在爬坡。两个小人加起来一共十五磅左右,我有没有体力把他们背一天,到处走?还好这场大雨足够长,我左思右想了半天,终于还是物欲战胜了一切犹豫。买完之后我很高兴,为自己还能保有少年时的豪情:这样喜欢,背一天就背一天吧。

出了店门到小丘广场,广场上的画家并不因为雨而减少,都撑好白色大伞在招揽生意。我转了一圈,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巴黎风景画,有个别是画的真不错。但是由于常年在露天做交易,他们多数都脸上颇有风霜之色,眼睛亮晶晶的非常灵活,看待游客好比待宰的羔羊。

自圣心院出来,雨势愈大,大家都在正门前的台阶上躲雨,白蒙蒙的一片巴黎就铺开在眼前。我不耐烦长时间地等下去,就缩着脖子一头钻入雨中。在蒙马特曲折的旧巷中游走,随路都可以遇到象我一样兴致好冒雨溜达的游客。在去灵兔酒馆的一个颇陡峭的街角,忽然跑出一队跑马拉松的人。每个人身上都带着白色的号码。显然有一只大狗也报了名,腰上绑着号跑在队伍中间。狗主人大概是怕狗与其他队员交流不便,拎着绳子跑在后面。队伍最后,是一个显然觉得光雨中跑步不够运动量的人,背这个全金属装饰的大登山包。

然后我转念一想,我也不用光站在旁边挖苦别人,我自己显然也是一个觉得光雨中徒步走不够运动量的人,所以特地买了两块金属压舱石来背在身上负重走。

我的徒步马拉松颇具成效,晚上回去的时候,运动鞋走起路来咯吱咯吱地响,浑身上下随处都可以拧出一把水来。


十七。 夜宴
克丽斯住蒙马特。她觉得晚上逛蒙马特最有意思,就拉上余白带我到蒙马特吃晚饭。余白开车,带我们先在城里简要地转一圈。漫长的雨季,使塞纳河河水暴涨。沿河两岸的公路都关闭了。余白带我们远远地瞄一眼,指点给我看河水水位和拱桥底之间的距离。我说难怪现在塞纳河上没有游船了呢。

余白早年在英国待过,一口英国英语,高而瘦,很有绅士风度。不过,自从坐过他的车,我就不这么觉得了。傍晚时分的巴黎,满城的古建筑,站在灯光和阴影之间,站在石子路上。余白小小的车子在下班的车流里左冲右突,各个有名有典的高大建筑不断扑面而来,和我自己在路上走着看感觉大不相同。流动起来的风景,产生一种有交响乐配乐的气氛。

余白和克丽斯不停为我指点名胜,讲解典故。两个人说得很兴奋,不幸的是,我听得不认真,不能记住多少。不过这也不能怪我,余白的车竭尽全力地见缝插针,骑在lane线上抢行猛拐,在匪夷所思的地方猛力打把。我全力控制自己不把吃惊或者说受惊吓表现在脸上,他们说的加了一堆法文名词的英文就都只在我耳朵边上打了个转儿,就跑了。还好,我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要具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我的苦中作乐的天资又聪颖。所以,我一面认真地点头,一面用右手悄悄抓住坐垫、身体紧紧向后贴在坐椅上;一面看余白再一次在和别车狭路相逢时险中求胜,一面赞叹:人脑真是了不起,这么大岁数了比我这个小年轻反应可快多了。人尚可开发的潜力真是无穷无尽。

小馆子里面黑乎乎的,光线昏暗,墙上贴满了泛黄旧报纸、旧照贴画。(有些还比较色情。)一共不到十张桌子,就算是人挤人地紧挨着坐在一起,也坐不下40个人。我们挨挨擦擦地在最角落挤着坐下了。克丽斯给我念小黑板上的菜单,并一条一条用英文给我解释。我是一个看英文菜单都糊涂的人,法文菜单的英文解说就更是昏头了。我用我作project的先主要后次要的方法,先问了一个我最关心的问题:这里吃牛肉保险么?

去法国的时候,正是疯牛病闹得最热闹的时候。去之前,我对我先生信誓旦旦地说:我吃四个星期素好了。结果湿冷的天气,半死不活的暖气,让我充分体会到冷和饿有如此直接的关系。即便是这样,我还是忍了两个星期没吃肉。写到这儿,忽然想起,有次说起辛第克劳馥的食谱,小白一连声地说:没有肉么没有肉么没有肉么没有肉么没有肉么没有肉么,认真可爱。

克丽斯安慰我说:法国的牛肉都是经过严格检疫的,尤其是在巴黎市内。你就放心地吃吧。确切地说我还是有点将信将疑,但是美味当前,又有人陪吃,再不吃的话颇不符合我的人生哲学。就让我和法国人民共存亡吧。我点了个量最大,肉又厚又烂又油腻的POT AU FEU。克丽斯说这道菜是要在锅里炖一天的。我听着就口水滴哒响。

头盘吃的是鸭子的胃,法国人和中国人一样什么都敢吃。正在这时克丽斯的先生也赶来了。我站起来和他握手,心中吃了一惊。克丽斯可算得上第一流的美人,全身上下无处不美。小肿嘴、大眼睛、奶油白皮肤。她先生人很瘦小,脸窄窄的,头发披到肩上。两个眼睛披下来的头发中间闪闪发光,手冰凉,完全是个未成名音乐家的样子。克丽斯本人出身于音乐世家,自己也是学音乐的。吃饭的功夫,她的艺术家坐咖啡馆的脾气完全表露出来,就各种问题发表见解。教我说法语绕口令,向我学中文绕口令。一会儿我就看出门道来。克丽斯的先生话不多,只是在克丽斯进行各种争论的时候,不停地挤眉、弄眼、点头,做出各种明显的表情,以示支持。他显著努嘴的表情真是典型的法国人。他和克丽斯在加拿大认识,显然他的英语是不错的。事实上,饭后他和我们握手道别时,态度大方,英文口音纯正。一顿饭下来,我不禁佩服克丽斯有眼光。

这顿饭解了我的肉禁,吃得非常享受。唯一可恨的是,第二天,我偷偷溜上论坛,看见拉拉就在大贴疯牛病的贴子。那是在疯牛病闹得最凶的时候。或者说那是在疯牛病还是人们心中最大的恐惧的时候。另外发现浓巧克力和新鲜薄荷叶一起吃,两种完全不同的味道同时刺激味蕾,产生非常奇异的混合滋味。

吃完饭,我们步行在蒙马特转悠。克丽斯和余白指点各处给我讲巴黎典故。在pigalle街角,克丽斯指点我,这边这条街全是音乐,这边这条街全是性。又领我到一条冷僻的one way小巷,说他们都不知道,这是巴黎最贵的地方。余白与克丽斯两个人兴奋地指点各处的细节,包括顶楼的小花园,不无羡慕地交换意见。我看着都平趴在街边的名贵小小古董车,所有的房子都和邻居公用一堵墙。每家门前的小前院,大约是我一大步那么宽。心想这个各地风俗真是不同。

蓝黑色的小巷在夜幕中曲曲折折的上下迂回,我又看到高大的圣心院,在夜色的黯淡里,在深深浅浅的阴影里,依然是肃穆的白色。这一刻,无论米高怎样说,我仍然觉得圣心院是美丽的。站在蒙马特山顶,整点时分的埃菲尔铁塔在远处安静地闪烁。

时间已过半夜,大家终于兴尽而返。余白照旧开车送我回旅馆,这一次更加地惊心动魄。我就琢磨着,对呀,这回子还又加上了那半瓶子红酒了呢。


十八。 Musée d'Orsay
在印象派的展室里,人们象着了魔一样聚在凡高的画前。从今天的标准看,凡高的画相当平静,对比诸如达利的疯狂。印象派爱说他们发现了光线,的确如此,事实上每个印象派的知名画家的调色板上,都有几种颜色是前人的画中所没有的。凡高有的是夜空的那种深深沉沉的蓝和层层叠叠的太阳黄。(虽然凡高自己并不认为他是印象派的一员。)我隔着这样遥远的时光看,深蓝和橙黄这两种颜色搭配得非常均衡美丽,掩盖了弯曲的笔触后面的狂野,有一种自画像上的浅蓝色锐利的眼光都不能劈开的稳定。
时间将近闭馆,人群恋恋不舍,一团一团围在凡高的画前不愿离开。空气中异常肃穆,大概所有人都有心中的谜团想要解开。
Musée d'Orsay 是收藏印象派精品最多的美术馆,包括我最心爱的莫奈。莫奈的画上,从来都描述的是愉快和对光与影变幻的热爱和努力。我爱慕莫奈描绘光线的粉蓝色和晨曦的金粉色,在莫奈的展室里四下寻找。这两个独特清秀的色调,是在别人的调色板上找不到的。
34展室里,莫奈画的不同光线下的卢昂大教堂整整占了一面墙。从清晨到黄昏。教堂的外装饰画得极模糊,颤动的笔调象是晨雾滚滚。
.
.
.
Musée d'Orsay

星期天早上,我受了旅游手册的骗,跑到一个小小的荒僻的公园去,早饭就泡汤了。中午11点的时候,我钻出地铁Assemblee Nationale站,要去Musée d'Orsay。刚一转过街角,就看见一条长队。这时候,还根本看不见美术馆呢。我很迟疑,就问走在我前面已经排到队尾的一对美国小夫妇,这个队是干什么的?那个看上去和我差不多大的男的说:“我们也不知道,我太太去前面问了。我们猜是进Musée d'Orsay。”这条队排了至少也有一英里长,我一看也不敢先去找中饭了。过了少说也有15分钟,年轻太太回来了,说是Musée d'Orsay,可是这条队太长了,而且美术馆6店就关门。然后他们俩就撤了。我订好了票下个周末要去js家,在下个周末去荷兰,所以我别无选择,只能排下去。一个小时之后,人行道边的石砌矮围栏上出现美女头狮子身的怪兽蹲坐在上面,总算是有了一点盼头。
天色是一贯的铅灰色,冰凉的雨一阵一阵随着风斜打下来,雨伞根本不起作用。前面脚手架下糖炒栗子的香味浓一下淡一下地飘过来,排在我前面的一家三口从背包里拿出准备好的三明治,一人一个吃了起来。
下午两点,我终于排进了门,浑身湿冷,饿得简直要昏过去。这时候,就算是印象派诸君亲自驾到,我也得先吃完饭再说。
(星期一,坐我边上的特琅幸灾乐祸地对我讲,呀,昨天我开车过Musée d'Orsay,你知道卢浮宫罢工了,所以游人都到奥赛去。结果奥赛前面的人排了有好几里地出去。我说,对,我就在那队里呢。)
拿张展室分布图,找到二楼的饭店,只有吸烟区有座位,我实在等不得了,也顾不得这许多了。这里本是奥赛车站旅馆的饭厅,装饰得金碧辉煌。金色的花与叶子盘在屋顶和墙壁的所有角落,枝形吊灯晶莹闪烁。美国人最喜欢在家里挂大吊灯,在小小的厅里,恍若泰山压顶。我一直觉得丑的不得了,今天看到奥塞里高高的厅,金色的花纹的墙壁,再加一盏吊灯,的确非常美观。大概是世纪初,法国在经济时尚各方面领先,大家有心学样,就先从吊灯学起。最好看的是在第三共和国时期的展室,吊灯做成成串的花朵穿在一起,象我们小时候过新年装饰教室的拉花一样,对称地挂了半个厅那么长,堪称华丽。
菜单上能当成一顿饭的只有自助餐一项,这里主要还是让大家喝咖啡用的。绕过小小的少女雕像,自助餐台上的菜式十分简单。三种薄薄的熏肉片、两种鱼,剩下的都是蔬菜沙拉。所有的东西都是凉的,其中一种熏肉有一种古怪的臭味。亦舒怎么说的来着:菜式不好,以情调搭够。餐厅中的侍者高瘦体面,好半天才会搭理你一次。
厅中央靠窗的部位,放了一台钢琴,一个长发长裙女子在弹古典乐。每曲终,就站起来向大家优雅地鞠躬,饭厅里响起稀稀落落的掌声。我边上坐了一家四口,夫妇俩带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都还小,正是淘气的时候,坐不住,在椅子上扭来扭去。一曲终,相貌朴实的父亲就带着两个孩子鼓掌。当妈的是个标准的40多岁的人,整齐的短发,脸上没多少肉。她坐得直直的,拿眼睛严厉地瞪着父子三个,嫌鼓掌这种行为不够体面。我猜他们是美国人。其实我很喜欢普通美国人的朴实劲,一味地去学别人的姿势颇有装腔作势之嫌。不过自己看自己和别人看自己是不同的。
奥赛,对我来讲最大的好处是地方不大,看的完。而且年代较近,比较有共鸣。奥赛收藏的是十九世纪下半叶,从1848到1914,60年间的艺术品。奥赛博物馆的设想始于1978,正是全世界都把巴黎当作经济文化中心的时候,巴黎人几乎想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保存下来,传给后世。这其中包括实用美术的家具、首饰和房屋装饰。比利时画家和建筑师德韦莱在1890年的文章中说:“在高贵造型艺术、应用艺术、装饰艺术之中不应该有任何界限。…必须排除艺术的等级概念,甚至取消这些等级间的界限,竖立一种由大众创造和为大众服务的艺术。”这也许就是奥塞用60多年间的各种流行艺术流派作品,想要表达的。


十九。 住和行
这篇是给各位想旅行的一点点我的心得。本来打算列出我的开销的,不过毕竟时间长了,而且又换了欧元,就算了吧。

我住的地方都是公家安排的,而且都在城外。所以谈不上经验,只是一些玩笑话。我所说的,都只是为了给第一次到一个语言不通的地方的人,一点点心理准备,并不是推荐什么精致之处。

行很简单,如果只是在巴黎市内玩,完全不需要租车,那只会给自己找麻烦。作公共交通足够了,在他们不罢工的情况下。当然如果地铁工人罢工,大家倾城出动都拥在路面上,那有一辆车也几乎就是自找麻烦。不过罢工年年有,所以出门骑鹅上巴黎时,万万要选择黄道吉日;否则的话,也只好踏下心来,体会一下真正的巴黎生活。除了交通,最好还要祈祷一年365天,美术馆不要单捡你去的那几天罢工。如果都没遇上,那巴黎真是个玩乐的好地方。

巴黎的公共交通一共是两家公司,名字不记得了。在巴黎市内,坐地铁(metro)或是RER都行。郊区作bus就可以。我个人比较喜欢metro,准时快捷,标识清楚,不需要懂法语,不需要有经验。一共有9条metro线,交织成网状,单乘metro,就可以到巴黎的任何一个地方。和北京地铁一样,metro是用两头的终点站来标识方向的。坐metro只要认得一个法文字就好了,sortir--出口。RER就比较讨厌,每趟车间隔时间长不说,车站上以及列车上的标识都不是很清楚。比如A线,有至少A1,A2,A3,至于刚到的这趟车到底是A几,得看车头上方有一个名字,那个名字说明了这到底是哪趟车。但是这个名字又是怎么起的,我是不清楚的。所以对于单单游客来讲,坐RER很容易迷路。

我是事先买了一本旅游手册《Dorling Kindersley Travel Guides PARIS》。这样巴黎的详细分区介绍,和详细街道图都有了。然后又照我前老板的指点,到街角的香烟店买了一张Carte Orange。(那本《PARIS》后面有介绍。)这个Carte Orange对我来讲,是最方便的车票了。我不知道是不是最便宜。买一张包括zones 1 to 3的就可以在一个星期内无限制地乘坐巴黎的公共交通,包括metro、RER、bus。Carte Orange在所有的metro站、飞机场还有街边的香烟小店(bureau de tabac)都可以买到。在买Carte Orange的时候,别忘了要一个case,就像我们当年用的月票的小票夹,随票夹会有一张小地图,上面是巴黎全程的metro和RER的线路分布图。这张小地图在旅行中是非常有用的。啊,那本《PARIS》还有一大功用就是,我当时也不知道Carte Orange怎么念,就举着这本书,指着上面的图片给小店老板看。她不讲英语的。一张Carte Orange要138大元(我是说法郎)。如果只是在巴黎待几天,《PARIS》上还介绍了一种visitor pass。大家可以试一试。

我在巴黎说起来时间长,其实可以玩的时间并不多。为此我得精心计划我的行程。刚到的时候,巴黎就象一个模糊的大网,在我心里一片糊涂。这样我先问同事,哪个区好玩,什么地方我一定应该去。然后又买了几本中文的介绍巴黎的彩图书。(这种书在各个大景点都有的卖)。每天晚上下班回来,我就在床上摊开大小地图、那本《PARIS》和所有介绍材料,把一张床搞得象个战时司令部。先用中文找到我心目中的那些美丽的闪光的名字,找到法文对应,所在的区,再到《PARIS》里细读这个区以及沿途所有好玩的值得一看的地方;最后就是落实在地图上的路线,一天走几个地方,怎样走才能最省脚力。

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充分的准备和到处地去用脚测量,网中央的基本脉络由渐渐浮现直至非常清楚。

多说一句废话,要去凡尔塞宫,乘metro 9到到终点站Pont de Sevres,然后乘171。171是从Pont de Sevres到凡尔塞的。

住,基本上大小旅馆里都能找到说英语的人。所以语言不是问题。我先是住在一个很昂贵的店,同行的还有一个管产品过程的头头。老实说我也不知道他到底是干什么的。总而言之,我发现这个大约是第一次出美国的老头,对在非自己母语环境里工作估计得过于乐观了。他什么都没有准备。换句话讲,他想干什么都得跟着我。买通票、找汽车、每天早起先在loby里碰头再吃早饭一起去公司、晚上一起回来吃晚饭。我看见他脸上很明显得对陌生环境的胆怯,深表同情,觉得大家一起出来当然应该互相照顾,所以也就事事都同行。几天之后,我开始觉得好大一个包袱,不过最终让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单独行动的是件小事情。那天晚上下了班,我累得要死,只想赶快休息。和我们俩一起等电梯的还有一个异常英俊的侍者,端着一个巨大的银托盘,要送上楼去。电梯来了,这个年轻英俊的侍者让我们俩先进,然后他闪身进来,彬彬有礼地问我的同伴去几楼,很吃力地用一只手托托盘,用另一只手的骨节去按电梯的钮。整套动作非常绅士,唯一的问题是他没问我去几楼。我一般的习惯是站的离人越远越好,所以不可能是任何站着等电梯时候的身体语言产生了误导。很显然,我们俩一直以来的同进同出,给了不知道多少旁观者错觉。我就冲他礼貌地笑笑,打个劳驾的手势,自己动手按了我住的楼层。心中不禁破口大骂。

同一个星期内,还有一件讨厌的事。星期五晚上,我去看完硬件组manager的萨克斯表演,回来和我先生煲完电话粥就半夜了。正准备上床睡觉,忽然听见一阵猛烈的敲门声。我先考虑了一下要不要理他,显然这个人执意要进来,敲得越来越响。我很不高兴地穿戴齐整,打开门一看,是一个明显喝醉了的日本人。他看见我,也一愣,顿了一拍才说他敲错了。一个好好的充满爵士乐的安祥夜晚,就因为这个笨蛋而显得不安全起来。

这个高尚的每天早上都能看见许多衣冠楚楚的黑发漂亮人的酒店我只住了一个星期,我们公司就把我搞到一个公司边上的便宜小店去了。

想到我可以名正言顺告别老头同伴,就觉得也不是特别糟。第一天搬进去,房间里没有空调,暖气柜台也没给开。小小的房间里散发着一股阴湿的潮气,感觉象坐监。我没有时间理会这些就急着去上班了。以后的三个星期,每天早上6点我都被冻醒,摸到暖气是凉冰冰的。晚上下班回旅馆开门照例是冰凉潮湿的空气。我每天找柜台complain一到两次,开始还是越来越怒,后来居然习惯了,complain起来跟routine似的。每天回去站在打开的窗边,抱一杯煮开的热茶,等暖气看风景,看巴黎下班时分愤怒的车流在脚下焦躁地闹哄哄地流过。我可真想回家啊。

要小心的一点是,无论大店小店,欺负客人可都不手软。结账的时候要仔细检查账单。两家旅馆在我的账单上都多加了每日的早餐,其实好多时候我都没吃。我一指出,他们二话不说就给我删了。可是明明每次我去吃的时候都是签名的,这让我觉得他们简直就是故意的。可惜我还是没算得过他们。我住的第一家旅馆,就是很“高尚”的那一家,回去一查,他们还是给我在中间一天私自加上了“mini bar”一条。而且发现我的老头同伴也是同样遭遇。真是防不胜防。

我怕冷,旅馆里的早餐还基本是凉的。每天早上的冰凉感觉要到中文吃饭的时候才消失。那段时间吃饭真是分外珍惜,吃起来津津有味、全神贯注。吃完了之后,靠在椅子背上,听同事讲法文。虽然我听不懂,还是笑眯眯的。身上的热量一点点洇开,感觉自己很富态。海子就在那个时节说出了“汤圆人生理论”,深以为然。


贰拾。 45岁的中年男人?

第二个星期四吃中饭的时候,茜茜问我:你是不是下个周末要去法国南部?下个星期四,铁路公司罢工。我吓了一跳,马上和js就这个问题商讨了一个星期,没有结果。星期五那天,美人秘书帮我给火车公司打电话查票,我听不懂法文,凭情景猜测全是录音机在说:"如果...,请按...",按了大约20多次键之后,美人秘书愤怒地挂断了电话,对我说,她不能查到具体车次,但猜测没有问题。我当即决定去车站碰碰运气,下班前给js发了封E-mail就出发了。
到了车站,我和大家一起仰着脑袋等待显示牌上打出车次和站台的安排。时间不停地过去,人越聚越多,我有点幸灾乐祸地看着6:19的车还没有排出来,已经6:05了,已经6:06了...终于6:10,那趟车次显示出来了。人群中发出轰的一声不耐烦的声音,一大群人从地上拎起行李,拥向站台。大约是为了惩罚我的幸灾乐祸,我的那趟车发车前5分钟给出站台号。大家象赛跑一样挤向出口,在慌乱间,我没能找到打孔机,并且直到上车才发现这个错误。问边上的法国人,他示意没有问题,因为今天什么都是一片混乱。
车上的广播都是法文的,邻居很好心地问,你能听懂吗?我说不能,他就很有耐心地每次都给我翻译一通。第一遍广播是说,今天一片混乱,所以火车晚点两个小时。我想晚点不要紧,只要到就好,让js等去吧。
第二遍广播是说,因为今天大部份火车停开,所以车上旅客超员。大家可不可以在两个座位上挤三个人。
这趟火车的终点并不是js家,而是里昂。第N遍广播说,由于某种情况,火车将不再开到js 家所在的城镇,而是另转他途。去那个市的乘客请提前一站下车,另作安排。邻居看我很着急,就安慰我说我会给你找一个也到那儿去的人,你跟着他走就行了, 我这才放下一点心。js是什么样的呢?我想js一定和我一样好奇,因为我们俩始终没有交换过相片,只是频繁的书信往来。当初苦苦哀求js北上巴黎不成,只好改成我南下。来实现我们会师法国的梦想。所谓山不来就默罕末德,莫罕默德就来就山。
js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自己只用了两三句话向对方描述了自己。希望我们可以顺利认出对方。套句js的话,我们到时候就猫碰耗子吧。开始我想的是Tom和Jimmy,后来才醒悟过来,js可真文雅。上次js 反问我:难道你是45岁的中年男人?海子这小丫头还在边上附和,伊就不想想我是深夜探访异地,js可是占着天时、地利、人和。小杜可算是地头蛇呢。想到此处,我不禁恶向胆边生,待我回北京去刮脱她一顿。转念又一想,记得js说过自己一句,"英俊的成功人士",心头又不禁一热,可是我刚刚大病初愈,丑得什么似的,这可怎生是好?
那边厢,js后来告诉我,她一听到火车晚点,就开始坐立不安,屡照镜子(车上付驾驶挡光板上的镜子)。小杜不解地问她:你紧张什么?下面请js补充。
长话短说,我的邻居在我前一站下车,下车前真的帮我找到了一个很有气质的中年女性和我一路同行。我象看着救星一样望着我的同路人。她侧耳倾听了一遍广播,说火车线又没有问题了,我们将直达那里。下车后我依旧一直巴结地听救星讲话,回答问题,脸向着她的方向。正在这时,忽然有个人挽住了我的右手,扭头一看,是个明眉皓目的中国美女,笑嘻嘻美色当前,见猎心喜,当即向我的救星表示这就是我的朋友。
与救星挥手告别之后,我回过头来与美女相认。美女这时候也有点犹豫,道"我没认错人吧?",就这一句话,我知道我这是找到组织啦,因为我想在这个深宵小镇,不该再有另一对彼此没见过面的中国人相认了吧。
这就是我和js的见面记。
以后嘛,就是和大名鼎鼎的小杜见面,然后小杜告诉我们,火车开始说不在这里停是因为铁道上待了只牛不愿意走。
再以后,就开始和js兴奋地聊天,不过总感觉天上的星星就象好多亮闪闪的眼睛在盯着我们。第二天结束时,js的嗓子就哑了。
再再以后嘛,请待下回分解。
Last edited by 笑嘻嘻 on 2006-04-26 21:37, edited 6 times in total.
云浆未饮结成冰

笑嘻嘻
Posts: 23302
Joined: 2003-11-22 18:00

Post by 笑嘻嘻 » 2006-04-25 20:01

二十一。 偷得浮生两日闲
到了js家以后,我就把我懒惰的本性发扬光大。把下顿吃什么,明天去哪儿,甚至买什么回去送朋友等等问题都交给小j去考虑;而我就管坐享其成。

在js家地位超然的自然是那只著名的大狗NIKY。我们三个一进门,一只金毛大犬就从窄窄的楼梯上奔了下来,在js和小杜脚边兴奋地走来走去。js安排我在客厅坐下,马上走进厨房开始准备晚饭,小杜帮忙。NIKY为了养成良好习惯,不可以到厨房去。这样,我就坐在小客厅里和大犬大眼瞪小眼。我没养过宠物,尽量使自己平静下来,一人一狗在小客厅里和平相处。

吃饭的时候,。哎呀,关于吃饭,我可得大书特书。来之前,js给我打电话,问我想吃什么?我正处于对疯牛病的恐惧和嫌外出吃饭麻烦阶段,已经吃了三个星期的麦香鱼了。阴冷潮湿天气更加重了我时刻的饥饿感,我一迭声地说:“我要吃肉,我要吃肉。”所以我到之前,js就特地去采购了大量各色肉食,精心编排了两天加一个晚上的食谱。两天之后,我离开的时候满面红光,带着一肚子的荤油。我在电话里,非常别有用心地详细描述了一下我的馋和我的食量。js心领神会,去买蜗牛的时候,就有了如下对话。法国人吃蜗牛是当正餐前的头盘吃,一次就吃那么五、六个。所以小杜就拿起一袋蜗牛,大概有20多个。js说不够。小杜很奇怪,怎么会不够呢?就三个人吃,头盘能吃多少?js说,你就不能不把它当头盘吃,而是当成主菜吃。让笑嘻嘻吃个饱,那不就不够啦。小杜还是很乐意接受新鲜事物的,当下同意了我们这种乡下吃法,按每个人差不多20个买。我得老实交代,这个把蜗牛当正餐吃是我的主意。做的时候,js在每一个蜗牛里面放一种翠绿色的sauce,吃起来油乎乎的。后来我对着好多彩图菜谱找过,好象基本都是放这种绿色的油乎乎的东西。

这两天一个晚上的饭都非常丰盛。各式各样的肉作在一起,小杜还亲自下厨作正宗牛肉。我不能复述都有些什么,不是不记得,而是太复杂,当时就没搞清楚。本来想请js说,不过看来她也不记得了。饭后还有js收藏的多种cheese可以吃。记得第一天晚上,吃的是把好多各种各样的肉乱炖在一起。一上来,js就把大块的都放到我碗里,我忽然觉得我当初的海口实在是夸得太大了。NIKY不知是因为肉香正浓,还是看见我这个生客而人来疯,就是不听js和小杜的指挥去好好地坐着,她在饭桌底下,我们三人之间兴奋地乱窜。三个人里就我吃得又多又慢,吃到最后就剩我一个还在吃。狗狗干脆就坐在我旁边,伸直了头,张着眼睛看着我。这样我就陷入了两难境地:我是该把手头这根香肠给她吃呢,好象我嫌js作的不好吃似的;还是应该自己独吞?那样显得我那么残酷。最后,我就把香肠切成小片,我一片,她一片。

晚上睡觉的时候,js和我睡楼上,小杜被贬楼下。我推辞不下,一个独占主人床,js睡沙发。这样子,NIKY就对我的重要性产生了充分的认识和困惑。半夜,我起床上厕所。推开厕所门,发现厕所里有盏方形的灯,发出极度柔和的白光。足够驱除恐惧和找到门口灯开关,但不够照明。我心想:真高级,真可爱。第二天早上起来,我又兴致勃勃地去研究那盏淡白色的方灯,发现那其实是个毛面玻璃的窗户。所谓的白光不过是天光罢了。

话说,我起床这一折腾,虽然力图作得轻手轻脚,但是NIKY还是听见了。她三两个箭步,就从楼下她的长沙发上跳了上来。我比她更快,一个剪步就窜进了被子。她跳上床来研究,我就用被子把头蒙上。任她在外面吸溜吸溜地嗅半天,我就是不露头。

第二天,小杜上班,我和js去镇上逛街。我先是在小集市上,js推荐买了一块手工制蜂蜜香皂。然后我们一起去逛香水店。

js家的小镇安祥美丽,街道都是石子铺成的。旧式样的房子,若是在巴黎一定已经黑乎乎破烂不堪,在这个小镇上却是干净、干燥、美丽。js家顶层的天花板是直接露着深褐色的椽子的。克里斯带我夜游蒙马特的时候,还特地从人家窗口指给我看这种露着椽子的屋顶,说甚至在蒙马特这种旧式样的房子已经不多了。另一件我非常感兴趣的事情是,这种房子窗框很宽,在里面的玻璃窗外,有木头的护窗。晚上的时候,js为了保暖就把护窗关上。我在美国看见很多新房子有一种外部装修是在窗户的外墙两边镶两块木头作装饰,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大家觉得这种形式好看到值得掏那么多银子出来。现在明白原来那是一对假设的打开着的护窗。

js本来计划我们上午逛街,下午到露天咖啡馆坐着聊天。结果,我一买东西就表现出来的忧柔寡断把时间都耽误了。不过是一瓶买给我一个要结婚的同学的香水,最后还是js拍板挑了一瓶。因为连进了几个香水店之后,在N(n>20)次酒精的刺激下,就觉得所有香水闻起来都是一个味儿的。咖啡没喝成,作为补偿,js给我买了个冰激淋吃。

对啦,就是在频繁出入各个香水店的时候,发生了店里服务生在背后叫我们“夫人”,js应声回头,人家改叫“小姐”了。

吃完冰激淋,我就累了,我们就跑到小公园对着早开的郁金香发呆,坐等小杜来接我们。

第二天,是星期天,小杜开车带我们去里昂。这一次,我没有象往常一样,预先查好地图,算好景点,把旅游手册捧在手里当行动指南。就象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渡假。我跟在小杜和js后面,一路东张西望,一路慢慢溜答,完全不去注意那些费解的路名。那些旧旧的弯弯曲曲的街道,那些雕满花纹的教堂,还有光线暗暗的小店,不再每个背后都有一串故事。走过地方都象是没有名字的风景画。 我们在大街小巷徜徉,在街角拍照,到小孩子后面伸头伸脑看看不懂的木偶戏。把里昂当作一个没有记忆的城市来逛。

下午走累了,我们在广场的长椅上坐着休息。面前的喷泉作成一个水池模样,过一会儿,一排水柱就平平地喷出去。广场的那一头,旋转木马在一片花旗下,在叮叮咚咚的音乐声中,慢慢地一起一伏地转。现在想起来很后悔,当时应该拉js一起去坐木马的。


因为我要走,js陪我提前晚饭,小杜是标准法国人性格,不吃不正点的晚饭。我觉得有趣,回去之后,特地跑去对我们同事作晚饭调查。所谓餐不正不食,老派法国人认为一顿完整好整以暇的晚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他们两个眼睛笑嘻嘻地看着我,口中老实不客气地答,一顿5、6点的晚饭,我是不会陪你吃的。


从晚饭起,一切都是赶火车的速度,匆匆忙忙的。我连吃带拿,还拐走了js一管用了一半的防晒霜。就象海伦说的那样,我这个咸鱼客人,在发臭的第三天,酒足饭饱地离开了布昂拔高地。js在站台上看不见车里的人,着急地四下前后寻找不成,在火车的长鸣声中放弃,把头轻轻依在小杜身上。很有点伤心的样子。


二十二。 管风琴
下午开始,菲利就不停地用卡西莫多跟我开玩笑。他说你今天晚上就要看见卡西莫多啦,说完他驼下背一肩高一肩低歪嘴翻眼,一瘸一拐地走。我不平道,你为什么要怕一个不会伤害你的人?就因为他和你不同?

事实情况是,在我的良好表现和苦苦哀求下,领导发慈悲让我随同高手菲利晚上一起去圣母院修管风琴。也就是他修我看。

七点钟,我们终于出发了。菲利是个非常有趣的人,在不谈工作的时候!人非常活泼,可以一直把笑话说下去,智慧是中年人独有的,但是情绪思路活跃得像个年轻人。

路过Cafe de Flore和Les Deux Magots时,菲利问我是否愿意在那喝咖啡,因为这两个咖啡馆很有名。我问你喜欢吗?他说咖啡一般,我说那我就不感兴趣了,到底有过什么人去过该咖啡馆,那不关我事。

菲利象碰到知音一样对我说,上次公司marketing部门有个什么人来,想要到巴黎有名的咖啡馆喝咖啡,菲利把他带到Cafe de Flore,但是那人并不知道萨特和波伏洛娃,和他解释半天存在主义,他又不懂。所以最终,他在Cafe de Flore喝了咖啡,并且知道这里很著名,但他不明白为什么这里很著名。然后菲利的讽刺细胞发作,忍不住又讲道:巴黎有个小馆子,在门口大玻璃上用大字贴着:海明威,下面用小字写“从来没有来过这里”。美国人很迷信海明威,看见有他的名字就兴冲冲地去了。我笑得乐不可支。

直到写这篇文章时我才有点醒过味儿来,底下那一行小字一定是用法文写的,(因为法国人骄傲地在所有地方,只用法文。)这分明就是敲诈。

因为当天晚上,有人先订好了在圣母院里录音到十点钟结束。所以我们先去取钥匙,再去吃饭,十点钟赶回圣母院。Cite岛上,警察不让停车,菲利说大概又要有什么政要人物来圣母院。当局怕有人在车里放炸弹。

我俩在圣母院的周围转了近一个小时,才在斑马线前找到半个趴车位。菲利努力把他的小车硬生生挤进那半个车位,我分明听到“当”的一声,菲利的小车,碰在前面车的保险杠上。可是即便是这样,车的后半截还是压在斑马线上。据菲利后来告诉我,车在斑马线上是要被罚款的。我顿时目瞪口呆,跟菲利下了车之后,指着前面的车瞪大了眼睛结结巴巴地问:“你撞到它了?”菲利滑头地说,“没关系,没关系”。我象楞头青一样追下去问道:“那他要是在咱们回来之前想出去怎么办?”菲利走到前面查看了一下,看见前面那辆车和再前面一辆之间有一尺来宽的距离,就摇头晃脑地说:“没问题,没问题,你忘了这是在欧洲,欧洲车比美国车小多啦。”我只好闭上嘴巴,跟在菲利后面离开了肇事现场。

我们先试着去取钥匙未果,菲利然后转向我,很遗憾很抱歉地望着我,“你真不幸,今天也许你看不了管风琴了。”因为他无法保证今天晚上看门人会记得回来。又说有些人因为他们掌握了钥匙,就用给需要钥匙的人制造不便来表现其重要性。十年来我们和管风琴师不停地抱怨这件事,结果还是这样。菲利建议我们先去吃饭,到十点左右再来看看情况。我们就跑到菲利和管风琴师吃饭的小馆子,吃了顿很难吃的鱼。巴黎的这类小馆子座位真是挤,以我这么瘦收腹从两张桌子之间挤出去,还是碰倒了个玻璃杯子。

菲利说时间不多了,我们走吧。出来转过街角,菲利就说:“他回来了,你真幸运。”我问你怎么知道的?他回说,看小楼顶层的灯现在亮了。

取了钥匙,菲利出门对我说,刚刚看门人对他说他们好像还没有录完音,我们先上去看看吧。我们从我爬圣母院的出口那个侧门进去,沿着螺旋楼梯向上爬。菲利手持一串式样古雅形状奇怪的大钥匙,轻手轻脚地开了五道厚铁门。我在黑暗中摸近了管风琴平台后面的小厅。为了怕弄出声响,影响录音,我们并没有开灯。菲利没有进来,留在门口等我。黑暗中我可以辨认到从下面大厅里最前面的远处映上来的幽幽光线,和嗡嗡的人声,琴的试音声。我尽量放慢速度避免脚下的旧木地板发出吱枝呀呀的声音,终于到了平台最前面的扶手处,往下看。我心爱的圣母院无处不美,即便是在黑暗中,即便是在这样幽暗的夜里。暗灰色的石柱林立,我站在二层的黑暗中,大厅的最尽头圣坛处亮了盏低低的小灯,几个人围站在风琴边上。距离太远我看不清楚。我有点明白为什么他们要挑夜晚的圣母院作为录音的场所。数十米高的厅,层层叠叠的石柱,这是一个顶出色的音箱。几句简单的女声和声,在廊柱间轻巧地转折上升,悠扬地传到我这边来,和声和回声完美地混在了一起。此乐只应天上有。

我不想菲利在黑暗中久等,听了一会就悄悄转出来。菲利做手势说出去等。我想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菲利来之前总用卡西莫多开玩笑。夜晚的圣母院中,光亮小,阴影大,说话声音小,回声大。足足把人带回中世纪去。正门外的广场上,一群少年正在用非洲鼓做表演,急促的鼓声隐约可闻,招呼我们回到喧嚣的热闹地。

回到正门前,菲利指着拱门上的一排雕像说道,这些都不是原来的了。法国大革命期间,人们要推翻所有和皇权有关的一切。这些都是国王的雕像,所以人们把国王的脑袋都砸掉了。你看到的这些,是后来照原样修补的,有些甚至换掉了整块石头。我想这倒是和中国的破四旧很相象。欧洲的漫长的君主制和混乱的战争史,使得他的很多地方都和中国很相象。菲利忽然之间又有些担心,他问道,你信什么教?我支吾了两声,很尴尬道,我什么也不信。菲利马上安慰我说,你不用觉得抱歉,我也什么都不信。当我发现多数美国人都信教时,我也很吃惊,欧洲并没有这么多。

我们在拉丁区信步转悠,夜晚的拉丁区灯火通明,到处有一群一群的年轻表演者在招揽观众。有些夜幕下的表演不是不猥亵的。

我住在城外,从没有在这么晚到过拉丁区。少年人放肆的表演和热闹的人群使得这个夜晚充满了诱惑和欢快。我心生好奇想看看他们到底有些什么表演,正在这时候眼前的人群忽然轰地散开半圈,我心想正好,就凑上前去。那站在箱子上的少年人作了几个古怪动作后,就用一只手拍下体。我恍然大悟,扭头就走,那少年人用手点着我的方向急道,别走啊你。菲利如有先见之明地站在后面远远处。

走到那条全是希腊小馆子的街上,菲利说你走过去,他们就会把你往馆子里拉,不信你可以试试。但是他们的食物很糟糕。我当即走在前面伸头伸脑东张西望地瞪着每一个站在馆子门口的侍者,结果并没有任何人想要把我往里拉。我回头大声地嘲笑菲利。两天以后,元证实了菲利的话,她说,那些希腊馆子就派出小生,站在门口对她和同行的另一个女孩说,快进来吧,快进来吧。

菲利见识广博,谈吐风趣,如数家珍地向我介绍巴黎的种种古迹新闻和趣事。他先是指点给我看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的私人住宅,我问是秘密的么?他说其实好多人都知道,只是现在他看不见警卫了,觉得很失落。他又指点给我看那些管风琴家们来巴黎时住的公寓。我们穿街走巷,在每一个小胡同中转悠。他告诉我,这些看上去小小门脸的房子,住的都是极富有的人。这些小小的门脸后面是幽深的大房子,有些甚至有网球场。最后他指着街边二层的一个窗户,高兴地说,***.***住在这儿。咦,他还没有回来,他到哪儿去啦?你知道***.***吗?我尽力把这个“***.***”音译成中文,再在脑子里的名人簿里快速搜索了一番,便老实地承认了我的无知,伸直了耳朵打算详细了解这又是怎样一个名人。菲利吃惊地说,“***.***,你不认识他?就是我们硬件组的***.***啊!”

我们又回到圣母院左近,站在Pointe de petite上往下看,塞纳河水降下来了,露出了两边石砌的堤岸。一对对的情侣坐在堤岸边上拥抱接吻。

他说,走吧,我们再去看看。我们又回到了圣母院。这次,这个空空的大教堂就全是我们的了。这次,菲利恢复了一个engineer的本色,他熟练地开电源,启动风箱。指点我看两台信号交换机。让我攀上窄窄的木楼梯,在积满灰尘的横横竖竖的近八千跟管子中间穿过。最后,登录。这台法国最大的管风琴,原来是个计算机系统。首先,管风琴师要设好键盘和风琴管组的对应关系,然后,计算机会对管风琴师按键的方向和力度进行分析,最后把信号传给后面的交换机。

菲利指给我看后面的计算机。啊,是个Windows。它在分析信号的同时,还可以纪录曲目。菲利当即就给我放了一曲。坐在紧贴着管风琴下面听,那高亢嘹亮,前赴后继无间断的管风琴声,震得我浑身发麻,头脑发木。偏偏这首曲子说不出的古怪,我根本找不到它的调子,只觉得一大堆毫不相关的音符挤在一起,说不出的难受。开始,我还能勉强故作高雅,作出一副聚精会神听的样子。听到一半,就脸部越来越扭曲,心想这实在就是噪音,还放大了几百倍这样郑重其事地录下来然后播放。真神经!而我就好比一只锁在音箱中受罪的耗子。终于最后一个音从强壮的管子里消失,还没等袅袅的余音在空荡荡的教堂里降下去,我就忍不住尖声叫了出来,“thanks god, it stops!” 菲利问道,你不喜欢?然后他向我解释道,这首曲子是管风琴师***.***,在试琴的时候,即兴创作的一首曲目,是现代音乐,所以和古典的略有不同。“怎么你不喜欢这种音乐么?”我老实不客气地问:“你认为这是音乐?”菲利笑,说好,你不喜欢,我再给你放首别的。这次他降低了对我音乐修养的要求,找了一首非常传统规矩的法国宗教音乐。还好,这次虽然我也并不觉得很好听,但总算不觉得受罪。

然后,菲利就开始集中精神进行调试。我在他的指点下,看墙上的木雕。那些被砍掉脑袋的都是国王的头像,因是木雕,所以无法修复;还完好保留的,是大天使雕像。我忽然想,法国人民真有知识,能火眼金睛地把所有国王的脑袋都挑出来。

回去的时候,时间早过午夜,我的头发用梳子梳下来都是黑乎乎的,谁跟我说巴黎没有空气污染?那晚我仅睡了四个小时,因为第二天是我的最后一天工作,晚上我就要赶去荷兰看郁金香了,所以一定要早起。


二十三。 行路难
最后一天的收尾工作很多,我出发就晚了。下午5:15才匆匆动身。罢工仍在继续。工会说,上个星期四的长途铁路线罢工,只是小规模地演习一下,这个星期起,他们要开始进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罢工。我心急如焚地站在只有稀稀落落的三两个乘客的月台上,不断眺望列车来处。终于在千呼万唤之下,火车到了。

阴阴的天空仿佛要下起雨来。

从A线换乘地铁RER E的地下甬道繁复漫长,匆忙之间我辨不清方向,就向旁边一个中年人讨教。他说,很复杂,我带你去吧。我松了一口气。我们在人流中三转两转,找到了地下通向RER E 的出口,发现出口处被铁栅栏封住了。栅栏里面竖着一块法文告示。中年人翻译给我听:E 线铁路罢工。一时间,我的心又提了起来:我要误火车了。告别了中年人之后,我就急急忙忙转乘他途。

下午的时候,元打过来电话,说荷兰国内铁路罢工。没有人能保证哪趟车还有,哪趟车没有。我买的车票是从巴黎坐国际列车先到鹿特丹,再从鹿特丹转乘荷兰国内列车到乌特勒克。荷兰的国内铁路罢工,元说她恐怕从鹿特丹到乌特勒克的车没有了,而从巴黎到鹿特丹的那趟车的终点是海牙。她有同事住在海牙,让我就不要在鹿特丹下车了,直接做到终点。她会在海牙等我。晚上吃晚饭后还可以在海牙玩一玩。

转折了两条他线之后,我终于赶到了 Gare du Nord,7:05pm。而我的火车是6:55pm的。我心中一边祈祷着国际线路不要罢工,一边希望着他们会因为国内线路罢工而晚点。事与愿违,列车调度的大牌子上,打出的都已经是七点以后的车次了。周围的人群都极有目标地快步涌向自己的列车,四下散去。我在大失望的打击下,一时没能作出任何反应,站在川流不息的人流中发了半天呆,不肯相信这是真的。

哎呀,我去不了荷兰了,明天得回去上班了。随后我静下心来,想到四月里的郁金香还在库肯好弗的微雨中等我。不由暗暗下了个决心,今天我一定要去荷兰!我找到问讯处,排在一大队人后面。大概是由于国内铁路线路的罢工,那个中亚面孔的小胡子服务员极不耐烦。挥手翻眼不停地表示他听不懂我的英语,在我的坚持的笑脸下,终于匆匆写下几个字丢给我。我拿着他的天书,对照车次表,发现是两个车次:从巴黎到布鲁塞尔,从布鲁塞尔到鹿特丹。我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他是告诉我可以乘今天晚上这两趟车去荷兰?那为什么不让我买票呢?我决定先给元打个电话。

转了一圈,买到一张最便宜的50法郎的电话卡。这是我第一次使用公用电话。我发现电话机上的说明象该死的法国的所有其他告示一样,是全法文的。罢工带来的不便使所有人感到愤怒,我身边匆匆走过的人都显出一副来者不善的样子。我想有什么事情最好还是自己解决,就一只手拿着钱包、元的手机号,一只手在电话上乱试。终于,我的狼狈感动了边上坐着的一个年轻人。他走过来说,我帮你拨吧。

原已经在海牙了。如果我一定要去的话,今晚必须要赶到海牙。现在后悔还来得及。

事实上,往后的几个星期中,我一直非常惊诧于自己的这种勇气。明知道在非常规状态下,我的这种一意孤行会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这样一折腾,距离巴黎到布鲁塞尔那趟车的发车时间就很近了。我来不急问原那个同事的地址,(原本我也以为我会早到,可以麻烦人家去接。)只告诉她我会想办法到,就匆匆挂了电话。再跑到问讯处,里面换了个年纪稍长的女性。我拿出那张天书,说我想乘这趟车今天晚上去鹿特丹。她迟疑地说这车马上就开,你来不及买票了。我再拿出我原有的车票问,我有这张票行吗?这个和气的人,一看我的票,马上着急而大声地说,七号站台,“You go!”我来不急弄清楚票和车的关系,谢过她就拔腿向站台跑去。

跑到7号站台,小心翼翼地上了车。我感觉自己象个逃票蹭车的,时刻担心会被赶下去。这时候已经是晚上7:55了。开车之前,并没有乘务员出现。我心惊肉跳地在过道上等了一等,赌了个没有人的座位坐下。(国际列车是有座位号的。)火车慢慢地启动,我仍然感觉坐立不安,直到终于剪票开始了。

那个乘务员非常耐心,他看了我的票,先说这趟车不到鹿特丹。我一边点头,一边心想,你想把我怎么样?他又说,你到18号站台,做2142趟车。见我迟疑,又干脆把站台号、车号给我写了下来。至此,我的心才完全放了下来。后来元告诉我,她知道至少在荷兰,火车票在一个月内有效,而且只要起点和终点不变,中间的路线自定。

昨天晚上,只睡了四个小时的疲倦慢慢涌了上来。我因为上来得匆忙,完全没看有关这趟车的任何信息,不知道中间有几站,何时才会到布鲁塞尔,所以并不敢踏实地闭上眼睛睡一觉。只是贴窗坐下,把包抱在怀里,头依在窗框上,放松一下精神。列车安静平稳地驶进黑夜。车窗上瑟瑟的好像是雨的声音。天黑了,看不清。

车到布鲁塞尔的时候,差不多是十点半了。露天的站台上空空落落。地面上是湿湿的反光。站牌换了文字,站台上的调度员换了制服。我注意到在火车启动前都有一种尖锐的哨声,忽然想起老子那句话,小国寡民。

11:50pm,我终于到了鹿特丹。下面就完全看我的运气了。时间将近午夜,车站里居然还是有不少人,我排了一会儿队,到售票窗口,说我要去海牙。售票员告诉我,“现在”(!)就有一辆车去海牙。我说我没有荷兰盾,可不可以用美元买?她说可以,(我舒口气),换算过去,车票大约是5美元。我略一思考,拿出20美元来。她找我29盾和一堆零镚。这样,入境以来,我终于有了29盾现金在手里。

荷兰文字比较长,火车站名经常有缩写。我生怕坐错车,拿着车票非常小心地对了半天站台和车次的号码,然后站在列车旁边的大牌子下,把沿途的站名都背下来。忽然心里一动,心想我别在这儿磨蹭了,赶快上车吧。刚一上车,站台上又响起了那种尖锐的哨声,车门在我身后关上。我暗叫一声侥幸,随便找了节车厢坐下。午夜的站台上空空荡荡,偶有一两个黑人晃荡嬉笑着告别、上车。坐下之前,我看见我这节车厢里除我之外还有一个人。从两大排黄澄澄的座椅上看过去,可以看到这个人的后脑勺,和他穿的厚厚的冬装。

短途火车,速度不快,中间站又多,晃晃荡荡,走走停停。我努力观察每一站的名字,用来对照上车前背下的一串单字。然后,我听见,坐在车厢那头的那个乘客,站了起来,走过来,到我旁边弯下腰开始讲荷兰语。我表示我听不懂,他又改用英语。他手中拿着一把明信片,态度诚恳,叙述详尽。总而言之,他是说他不危险,但是他需要钱。我胆怯地想到了我那29带零头的荷兰盾。又一想,下车之后,我先要打电话问元的地址,然后还要打车过去;如果打不了电话,还得想办法找一个旅馆。这点钱,简直就是我的救命钱,怎么可以给别人。我认真地看着他,安静地等到他叙述完,然后说我还是个学生,实在没有多余的钱。他表示理解,道了声谢推门离开了车厢。

到海牙中央车站的时候,大约半夜1点多。偌大的一个车站里,几乎空无一人。我在走道的墙壁上看见几部公用电话,研究半天,没有投币口,只能刷卡。我死马当活马医,用法国的电话卡来试,不行。正手足无措之际,车站大门一开,进来一个年轻人。虽然四下里都没人,我也只好硬着头皮上前询问如何使用公用电话。他说“你得买电话卡”,回头望了望,“但是现在都关门了。”他迟疑了片刻,终于说,“我有一张电话卡,上面没有什么钱了,但是还是足够你打一个免费的电话。”我一听,尴尬之余,不禁喜出望外,这真是天上掉下来个恩人。电话接通后,我为节约通话时间,一上来就问地址。(因为原不会开车,不可能来接我。)原生怕我听不清楚,很慢地把所有单子拼出来。刚刚拼好最后一个字,只听轻轻的一声“嗒”,电话就断了。那年轻人一直站在边上等,这时候就冲我轻轻一点头,回身赶路去了。

出了车站,发现街边居然还有一溜计程车在排队等,大喜,连忙上前攀谈。第一辆车的司机看上去象巴基斯坦人,小个子,英语非常好,异常热情地一连声对我说,“先上车,先上车。”我说我只有法郎,他说没问题。我把地址递给他看,他说应该就在这附近不远,就把车开了起来。一路上,他兴致高昂地不停和我讲话。小车子七拐八拐走得很快。他问我,你这个地址是朋友家吧?那能不能让你的朋友替你付车钱?因为他并不太清楚银行汇率。我并不知道元身上有没有现金,但还是答应了。(后来才知道元当时身上一分钱也没有。)然后,我的眼睛就不停地瞟着计价表,心跳得和上面的字一样快。显然这个司机并不清楚这里详细的街道情况,他开到两条小街的十字路口,停下,就着路灯查地图,打个圈再走。第二次停下时,他非常真诚地对我说,还没有找到,这不是我的错,是他的错。所以,从现在起,下面的车程他不再计了。说完,他按下了计价表。这个时候,刚刚跳到22盾。我非常高兴。

车在一条窄巷里停了下来,小个子司机说到了。我看着车外的湿漉漉的雨夜忽然有点迟疑起来,路上空无一人,如果找错了,我可就是叫天天不应了。那司机看出了我的恐惧,说“我在这儿等着,你上去敲门,如果不是,咱们再想办法。”我一听果然不错,就大着胆子上楼了。敲了几下,元轻轻地把门打开。我回身打手势谢那个司机。这时候,已经差不多半夜两点,我终于见到了等得急死了的元。一时兴奋,我们俩放弃睡眠,唧唧啾啾小声聊了好久。

因为铁路工人罢工,大家都开车,高速路上很拥挤,我们早上六点就起床准备出发。(我又只睡了三数个小时。)新闻上说,这次铁路工人罢工的原因是,荷兰铁路车次多,数趟火车用一个站台,火车一晚点,站上的显示就一团混乱。目前火车晚点比较严重,政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推出新规定,一个火车司机只可以开他熟悉的固定线路的火车。火车司机觉得这规定太没有人性了,遂愤然罢工。

元去公司前,先送我到火车站碰运气。先换到足够的现金后,一查,半个小时后有一趟车去阿姆斯特丹。元不能置信地看着我,说你怎么这么运气好?一直要到那一天的下午,我想尽办法从阿姆斯特丹回程的时候,才能彻底明白她这句话,我的确是太幸运了。不过我的运气到此为止,再往下走才是处处碰壁。

到阿姆斯特丹后,买地图,订船票,吃好饭。我捧着杯饮料,站在中央火车站前的广场边上,边等船,边呆呆地看风景。饿了24小时后终于吃饱了,感觉非常满足。上一顿,还是在巴黎,中午一大堆同事嘻嘻哈哈地给我送行。忽然觉得有人用相机瞄准我,那也是个游客形象的女性。落了魄的笑嘻嘻忽然兴起,冲她塌肩,举手,歪嘴,做鬼脸。那游客想不到我来这一手,放下相机不好意思地笑,然后示意我再做。我想到摆好姿势却没被我照下来的那对年轻情侣的遗憾,就又塌肩,举手,歪嘴,做鬼脸。对方满意地按下快门。我转念一想,这个姿势可不就是昨天晚上菲利给我学的卡西莫多么。


二十四。 1887
感谢我的twin豪情手敲

1887

>

奥塞博物馆可能是收藏印象派精品最多的美术馆,但是我更喜欢阿姆斯特丹的梵高美术馆。梵高美术馆的馆藏相比奥塞博物馆来讲只算是二流藏品,但是荷兰人的精明使得她在众多印象派美术馆中卓然不群。

巴黎的美术馆动辄雕梁画柱,都是背后一大串故事的古建筑。相对,梵高美术馆外观非常朴素,但是内部装修独具匠心。印象派画作力图捕捉快速变化中的光和影。梵高美术馆从印象派的渊源、特征讲起,所有的文字材料都用英文、荷兰文,用灯光打在用白纱做成的一个个柱面物上。除了文字介绍外,陈列室中大量采用白纱及淡水彩色做装饰。大幅的白纱上,飞快的掠过飞鸟的影子和拖曳的树影。水面上的光线的折射最能表现光的活泼变化,中文用“波光潋滟”来形容。印象派画作的主题多数与水有关,美术馆露天的中厅索性做成一面浅浅的斜坡,水从地面下汩汩的涌上来,流过整面斜坡。斜坡的中央放着一只色彩鲜艳的独木舟。

第一位出现的画家是马奈。左脚边的白纱圆锥上第一句就是人们历来争论的问题:马奈是不是印象派画家?美术馆下面给出的结论是:是的。虽然马奈的作品多数表现的是室内静物,但是马奈的画相对于以往的传统画派已经表现出了印象派的最大特色:绘画速度快。

的确,如果单单是装修别致并不见得就能和其他精品诸多的美术馆一争短长。梵高美术馆最让我喜爱的是她的分类法和详尽的文字材料。每一位画家的作品都按年代单独列出,除了给出画家的生平和后世的评价,对每一幅作品都尽可能地在边上注出这幅画后面的故事。有两幅雷诺阿和马奈的画很例外地摆在了一起。那是在一次郊游中,两个人半比赛性质地一起画莫奈的夫人和孩子。结果显而易见,我心爱的雷诺阿胜出。真有意思,这两幅画老让我想起了俞平伯和朱自清共游秦淮河之后,在同行人的怂恿下,各自回去写了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虽然照我看,那两篇文章多是废话,是两个已身负盛名的名人做出来的附庸风雅的文字游戏,和这两幅刚刚开始为人们所接受的新画派的作品中清新的力度无法相比。

没有那些高价竞购来的名作,我也说不好这算不算得是遗憾。不过对每一位画家为数众多的作品细细归类,更能得出一些非常有趣的东西。不出名的作品摆在一起,也许更能表达画家本人的情感。我在经历了头一天晚上漫长黑暗的跋涉之夜之后,在这个远远的美术馆,看几个彼此相熟的年青人在巴黎悄悄创立着一个新的以速度见长的画风;看昨天我误了车的Gare du Nord,我住过一阵子的Pont de Sevres,感觉恍如隔世。忽然开始明白画家们对巴黎的感情,那是所有未成名艺术家起步走向自己的风格的地方。细细数过去,莫奈独特的金粉色和粉蓝色要到近40岁才出现在画布上。想到他20岁才开始绘画,之前做的所有事情,大约除了不间断给家里写长信之外全都半途而废。成名以后老来的名作却美不胜收,真有点大器晚成的意思。这有点象叶芝,年轻时作品颇有点拘谨,老来却风格独树一帜。这真让我这个“一事无成,半生潦倒”的人看看安慰。

然后,就是梵高梵高。

梵高的作品集中在二楼。上了楼,正对着楼梯的是5幅梵高画像,都成于1887年左右。但是画像里的人却迥乎不同。1886年,梵高眼中的自己还是个精神严肃、稍嫌拘谨的绅士,眼睛是深色的。1887年春天,他的眼睛变成绿色,眼睑下垂,呈三角形,非常狐疑、不信任地看着画外人。1887年夏天,在那幅著名的戴草帽的画像里,他颧骨高耸,脸颊深陷,鼻子呈清晰的鹰钩状,浅绿色的眼神象刀片一样。1887年,短短一年间,他从一个相貌还周正的绅士变成了一个人们眼中的疯子。

其实那一年还好,三幅自画像中都还带有梵高在荷兰期间人物画像的显著特征。他一直力图把人的灵魂和命运通过面庞表达出来。人像的眼睛都各具神采。到了1888年,在高更在阿尔给梵高的画像里,梵高看上去是个体型魁梧性情温钝的绅士。可是梵高自己在1888年1月离开巴黎前最后的自画像里,他的眼睛不再尖锐,黑黑的没有任何表情,象他在阿尔画的所有人一样。

自画像之后,就是按年份编排的作品。先是在荷兰,色彩暗淡,可是独具梵高初期粗野有力度的画风。逛美术馆不能走马观花,有时间慢慢地看最好。我去的时候不是旅游旺季,周围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在一个43 × 33.5 的农妇正面画像前,两个结伴的老太太用很慢的英语轻轻地在讨论,我站在边上尖着耳朵旁听。边只听得一个对另一方个说道:“look how personalities changed her face…”是啊,是啊,在去巴黎之前,梵高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描绘下层人的生活和灵魂。

1886年3月,梵高搬进巴黎提奥的公寓。后世对于梵高的生平的了解绝大部分依赖于梵高写给提奥的信,所以梵高在巴黎期间的生活和感受因两兄弟住在一起无需通信而无从得之。

(1960年,梵高死后70年,荷兰政府成立了温森特·梵高基金会。董事会成员包括提奥的独子温森特·威廉姆·梵高,他的第二任妻子和三个孩子。梵高美术馆的馆藏梵高绘画都由基金会向梵高家族购得。)

我把梵高在巴黎的作品细细数过去,多数标着1887,1887。那一年,先是象提奥说的那样:“你需要的只是点亮你的调色板。”梵高大量使用印象派画家轻巧的浅绿色和轻快的笔触;然后又尝试学习日本的浮世绘以及点彩法。在梵高在巴黎接触到印象派之时,印象派成名已久,梵高也始终不认为自己属于印象派。1887年,那一年既多又杂、特征平平的作品里,梵高是多么多么地焦急啊。不破不立,他身上的荷兰画派的沉郁色调已经破除,可是建立新的风格,要等到翌年2月到阿尔之后。

阿尔的春天一到,在他心里,梵高一下子沉淀了下来。早春时刻的果树园轻轻的粉红色,“黄房子”明亮的橙黄和夜空的深蓝,这些明媚的色彩组成的却是阳光灿烂下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越来越安静的一个没有声音的世界,象凝固住了一样。这一年,他画的人像都象他离开巴黎前为自己画的最后一幅自画像一样,眼睛黑黑的,没有神,不再对自己的命运进行述说。包括postman Roulin一家人,大大的蓝眼睛都是向下看的,不再看着画外人。阿尔的梵高住进了一个离我们越来越远,不再想说的话的世界。(用一个人全部的生命力去换一系列的传世名作是否值得?)

1889年5月,梵高住进圣雷米医院。他的画风再次明显地改变。所有明亮得眩目的颜色消失了,最多出现的色彩是很深的暗绿色和大量黑色的弯曲的线条。在圣雷米,梵高所有的画都使用象卷发一样浓密的卷曲的线条,象他那棵著名的柏树。这在他之前的画中是没有的。这个时期,梵高的人物画像最多只很轻微地描一下眉目,更多的是让人脸远远地空白下来。普遍的说法是在1890年7月梵高死前的作品“麦田里的鸦群”,黑黑鸦群代表的是死亡。可是早在圣雷米,他的那些那么美丽的画已经失掉了精神。

梵高27岁开始从事绘画,死于1890年7月,终年37岁。1887年那样焦急、激情、百般尝试、不断否定的一年,距离他的死也不过是三年时间。


二十五。在荷兰

感谢我的twin豪情手敲

在荷兰

>

我回来的时候是四月初。我想利用最后一个周末去荷兰看郁金香,看梵高美术馆,就小心翼翼地向老板请假。

老板很和蔼地问我,“你需要去哪里呀?”我兴冲冲地说,“我要去阿姆斯特丹。”老板大笑,挤眉弄眼地对周围人说:“她要去阿姆斯特丹过周末呢。”

后来他解释给我听:在荷兰大麻是合法的,很多人去阿姆斯特丹过周末。或者说,“去阿姆斯特丹过周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吸大麻,去阿姆斯特丹著名的红灯区。

星期五,元去上班,我自己去逛阿姆斯特丹。早上我站在中央火车站门口等运河上的游船去美术馆,闲得无聊就四处瞎逛。火车站前有看上去象是在流浪的年轻人席地而躺,长长的头发曾经都密密地打过辫子,现在灰灰的蓬着,看不出原来是什么颜色。我看到广场上立着一个玻璃柜广告,是一张大幅黑白色调的眼睛照片,上面写着“我们聆听,我们了解”,非常地典雅,就凑上去细看。发现这个眼睛照片是由很多很小的黑白照片象马赛克一样拼起来的。看了一会,忽然恍然大悟,这个居然是红灯区的广告。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车站庄严美丽,门前游人如织,有轨电车叮叮当当一辆一辆地开出去,骑自行车的人也不停地摇着铃。不过仅隔一条运河,在象墙一样的一列楼房的那一面,就是著名的红灯区。

我的船终于等到了。大概是象所有著名的城市一样从中央向四周扩张吧,阿姆斯特丹的运河是一圈一圈向外的同心圆。两岸鳞次栉比的房屋都显得很旧,有些东倒西歪的样子。我有点疑心它们都要倒下来。所有的房檐下面都有那种用来吊家俱上去的钩子。后来看了介绍材料才知道,很多房屋是特意建得正面向前倾斜的,为的是方便往上吊家俱,同时还能让雨水直接从屋顶落到地面,防止泡坏墙壁。

第二天,元领我去库肯好弗看花。我们俩都最喜欢培养在大棚内的各种奇形怪状,花朵大得惊人的郁金香。可我仍然觉得把好好的长得高高的郁金香,养成大到东倒西歪,象一团摊在地里的没包起来的包心菜是一种比较无聊的行为。元却痴痴地站在用藤条细竹枝,装着彩色液体的小玻璃瓶子几下组成一组插花的年轻姑娘面前,十分艳羡地说:这才是女孩子的工作。元又认为洋水仙长得太“肥”,根本不配叫作水仙。我却觉得洋水仙那副洋洋得意的样子不是很可爱么?路上我问元沿途那些被一跨步宽的水沟分隔成一块块、方方正正的草地是什么意思?元告诉我那一步宽的水沟是圈羊的。这样放养羊的时候就可以今天吃这块草地,明天吃那块草地。这样草地的质量不会像内蒙古一样,因过度放牧而恶化。库肯好弗周围是大片大片的郁金香花田。我们去得早了,郁金香花苞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样子,远远望去,是一层极浅极浅的水粉颜色。元又指着库肯好弗外围和郁金香田亩之间约两米宽的水沟说道:“同理,这个水沟就是圈人的。”



二十六。巴黎有两个月亮
感谢我的twin豪情手敲。

巴黎有两个月亮

>

荷兰的铁路工人也妙,他们的罢工是工作日罢,周末恢复工作,下一周的工作日接着罢。因为大家上班是要坐火车的,工作日罢工可以让所有公司承受损失。而周末,是大家用来出去玩的,那个时候就不罢了。

我去阿姆斯特丹是周五,我算是知道铁路罢工时大家为什么都那么愤怒了,以至于我想找一个善心人问路都会处处碰壁。从阿姆斯特丹回原公司40分钟的火车路,我乘长途汽车,加上走路,辗转了足足有5个小时, 又让原从下午等到了午夜。我想头一天晚上从巴黎到海牙的路上,我已经把我的运气都用完了。不过还有一个女孩比我运气更差,一个人背着个半人高的大背包。她和我一起搭同一辆长途车翻山越岭转来转去,她比我提前一站下车, 又都步行了一长段路,不约而同地到了中央车站。我打电话找到了在办公室等的原,她却还需要找车到另一个城市去,都已经半夜了。

我已经被铁路罢工搞怕了,所以回巴黎的时候特地早早到火车站坐等,搭乘早一班的国际列车。又是一个单独旅行的美丽的女孩子,一车的人单单看中了我。车近巴黎,她移到我边上坐着问问题。她只讲西班牙文,我只讲英文。她一身都带着语言不通的紧张。我拿出METRO的小地图一点点打手势来问。下车后领她到换钱的问讯台,(前天那个讨厌的小胡子还在么?)我就一头钻进地下铁。METRO里一贯拥挤的人流给我前所未有的安全感,我感觉自己就象是钻进了地下水流的一条鱼一样。

时间还早,我要去协和广场坐一下大转盘。几天前,克丽斯告诉我“那个大转盘是为庆祝千禧年专门竖起来的,过几个月就要拆除了,你一定要去坐一下。”

从Concorde站钻出来,周围还是行色匆匆的陌生人。我感觉却像是回到了文明社会一样的亲切。从现在起,我熟悉每一条岔路,闭着眼睛也不怕迷路了。

我转到转盘顶端,巴黎各处的名胜都在特地打上去的灯光中熠熠发光。这时候从高出看巴黎,这座城就象你心里一直想象的那样:这里是荣军院,那里是艾菲尔塔。各处的名建筑象她们的名字一样在黑暗中发着光,黑暗中的城把所有好玩的诱惑都摆在亮处,而在巴黎的真实生活则潜伏在暗处。可是真实的生活,即便在巴黎也像是在世界上所有大城市的生活一样,谁关心呢。

香榭丽舍从脚下一直延伸到凯旋门,塞纳河的潮水终于退去,一艘亮晶晶的游船满载着欢乐的人群,正慢慢钻过用灯光标出的每一座桥,“嘟嘟”的鸣笛声散布着关于这个尘世的浮华和快乐。而我心爱的圣母院依旧安静地站在光亮和阴暗的交界处。

那一刻,我发现我终于爱上了我一直抱怨、想要离开的这座城。对我来讲,爱上巴黎,需要一场连续四个星期的湿雨天,两次罢工,纯粹孤独、隔离的异乡感,和所有帮我脱离每一次困境的巴黎人。
Last edited by 笑嘻嘻 on 2006-04-26 21:36, edited 1 time in total.
云浆未饮结成冰

sanxiao
Posts: 211
Joined: 2004-12-07 19:59

Post by sanxiao » 2006-04-25 20:19

哇, 及时雨啊,我正考虑要不要申请去巴黎办公室干俩礼拜呢 :admir001: 笑大你就把老文贴出来了 :admir002:
活鱼十块一斤, 死鱼五块一斤;
活虾30一斤, 死虾15一斤;
活蟹60一斤, 死蟹只好扔掉;
所以, 生命宝贵, 我们要珍惜生命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6-04-26 6:07

:cake:

笑大把流放贴出来, 我跟过生日一样开心 (是, 我是不怕过生日的人). :heartpump:

第一百次的感慨: 笑嘻嘻真是工程师的脑, 诗人的心.

洛洛
Posts: 2564
Joined: 2003-12-05 12:35

Post by 洛洛 » 2006-04-26 7:06

再看一遍,也非常好看。
混坛上另一颗新星
luoluo11.ycool.com

arty
Posts: 100
Joined: 2004-07-21 23:02

Post by arty » 2006-04-26 8:00

Jun wrote::cake:

笑大把流放贴出来, 我跟过生日一样开心 (是, 我是不怕过生日的人). :heartpump:

第一百次的感慨: 笑嘻嘻真是工程师的脑, 诗人的心.
nod :super:

Elysees
Posts: 6756
Joined: 2003-12-05 13:10

Post by Elysees » 2006-04-26 13:31

还没完吧,我记得有二十多章呢。

笑嘻嘻
Posts: 23302
Joined: 2003-11-22 18:00

Post by 笑嘻嘻 » 2006-04-26 13:55

是没完呢。11找不着了。我今天回去再找找。 :shock:
云浆未饮结成冰

Elysees
Posts: 6756
Joined: 2003-12-05 13:10

Post by Elysees » 2006-04-26 14:48

Jun wrote:第一百次的感慨: 笑嘻嘻真是工程师的脑, 诗人的心.
我嫉妒地说,三屉馒头得好,就是诗人的心;三屉馒头得不好,就成了大学女生的心 :verysad: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6-04-26 14:54

大学女生为啥不好? 8)

森林的火焰
Posts: 2913
Joined: 2005-09-08 9:45
Contact:

Post by 森林的火焰 » 2006-04-26 17:05

笑嘻嘻真是高产丰收,在巴黎住四个星期可以写出二十多章,还都写得那么好。 :shock: 尤其是街头音乐的那一段儿。
我曾经在旧金山唐人街听见一个老头儿拉二泉映月,一句一句异常缓慢清晰,象琴弦在石头上勒出线条。春寒料峭天高云淡,我的鼻子酸得要命,穿过马路去给了他两美元。
http://harps.yculblog.com
搬家了搬家了

克里斯汀
Posts: 173
Joined: 2005-09-20 9:49

Post by 克里斯汀 » 2006-04-26 22:29

真高兴啊! 以前KAREN贴的时候我收藏了,但欠了几章怎么也找不到! 这次可以补齐了!

barb
Posts: 204
Joined: 2004-04-24 6:10

Post by barb » 2006-04-27 3:55

俺和家属兴奋地一人收藏一份 :admir002:
半夜,我起床上厕所。推开厕所门,发现厕所里有盏方形的灯,发出极度柔和的白光。足够驱除恐惧和找到门口灯开关,但不够照明。我心想:真高级,真可爱。第二天早上起来,我又兴致勃勃地去研究那盏淡白色的方灯,发现那其实是个毛面玻璃的窗户。所谓的白光不过是天光罢了。
这里笑了半天,没想到笑大这种旅游能手也干过我这种菜鸟常干的事。

狸狸
Posts: 1347
Joined: 2003-12-08 20:50
Contact:

Post by 狸狸 » 2006-04-29 14:48

我很嫉妒的撒娇说,写这么多还写这么好,我不写啦 :sick:
:eyepatch:
Perhaps we grows very strong, stronger than Wraiths.
Lord Smeagol? Gollum the Great? The Gollum!
Eat fish every day, three times a day, fresh from the sea.

笑嘻嘻
Posts: 23302
Joined: 2003-11-22 18:00

Post by 笑嘻嘻 » 2006-04-29 20:52

我看你敢。我还在追着看呢。你快写。你快写。 :love007: :love007: :love007: 你写的多可爱,才好看呢。
Last edited by 笑嘻嘻 on 2006-04-29 22:14, edited 1 time in total.
云浆未饮结成冰

icefire
Posts: 983
Joined: 2004-01-17 13:40

Post by icefire » 2006-04-29 21:28

这个是传说中的笑嘻嘻的法国游记么? 我后知后觉地问。 :oops:

笑嘻嘻
Posts: 23302
Joined: 2003-11-22 18:00

Post by 笑嘻嘻 » 2006-04-30 9:17

嗯,我就去过这么一次法国,写过这么一篇法国游记。冰火你不要讲得这么恐怖好不好。
云浆未饮结成冰

tiffany
Posts: 24705
Joined: 2003-11-22 20:59

Post by tiffany » 2006-04-30 10:14

狸劳模您老的游记是进行时,我们阿大这个游记写的跟挤牙膏似的,间中还有她老人家发作家脾气,放手不写,广大人民群众连哄带劝才竣工,不能跟你比。我谄媚的说。
乡音无改鬓毛衰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Post by CAVA » 2006-05-01 9:18

在科学青年的队伍里还有细分和业余类别,我们不能要求劳模和诗人表现得一模一样,对吧。白博您也是艺术家,人物速写水平一流。JUN呢,可称文学艺术批评家,有时客串哲学家。

再看见这篇还是觉得好。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