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河童式的海外旅行窍门(火车餐盒要在波隆那买,完)

入得谷来,祸福自求。
Post Reply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分享]河童式的海外旅行窍门(火车餐盒要在波隆那买,完)

Post by CAVA » 2007-12-25 5:55

妹尾河童,日本人,从事舞台设计,爱好旅行,好奇心强,喜欢对事物追根溯源。文章常配以个人风格突出的素描和透视图。多种书籍翻译成中文出版。这篇海外旅行窍门是我特别喜欢的,选自《河童杂记本》,与一时买不到纸书的同学分享。第一篇和第五篇从网上转载,另外再挑两段敲上来。

Image

语言算什么

有人非常生气地说:“在意大利问路,那里的人往往给你乱指一气,他们撒谎也不脸红,太不热情了。”

我第一次在意大利问路时,就是轻信他们所指的方向而吃了苦头。

意大利的朋友说:“问一个人,没有指对路就说所有的意大利人都骗人、不热情,那是让人难以接受的。要想听正确的回答,至少应该问三个人呐!三个人都指同一方向的话,你就相信好了,准没错!”

他笑了。我在意大利长住过,明白他们既不是撒谎,也不是不热情。他们虽然不打算胡诌,但仅是根据顺手一指。在他们看来,如果说“不知道”,更觉得冷淡不热情。似乎姑且给你指个方向,根本没有想骗人的想法......

我试探着问他说:“可是,日本人如果自己含含糊糊的话,不会那么充满自信地去指方向。”

刚才笑着的朋友认真起来:“那我问你,虽然也许日本人不愿意告诉别人错误的信息,可别人问他路时,他为什么光摆手,什么也不说,甚至开溜呢?我看还是日本人不热情吧。”

他曾在日本逗留过一年,说的是他当时经历过的事。经他这么一说,我觉得的确是那么回事。

“那不是他们不热情,是他们腼腆,不习惯和外国人交谈呀。”我回答说。

日本是单一语言的国家,日本人往往感到,不懂别的语言就不可能沟通。

实际上我就不擅长外语,能得心应手的只有日语。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若无其事地游历了27个国家,还厚着脸皮出了一本《河童窥视欧洲》。我不具备日本人那种怕羞丢丑的心情,也许是个“寡廉鲜耻之徒”吧。我行走在意大利的街上时,就在口袋里装着一本意大利语的单词本来着。

我常会遇到为不懂语言而烦恼的人,他们告诉我:“不会说意大利语,出国旅游太费劲了,即使随团旅行,自由活动时间也走不出旅馆。”

此时,我便脱口而出:“外国话没有必要太介意喽,世界上,不论你走到哪儿,住在那里的都是人。人们都努力设法互相沟通的话,一定会有‘哎呀’相通之时。这不是胡说,关键就在于遇到‘不懂语言’时,不退缩。”

我是乐天派,游览过印度之后,对使用语言就更不在乎了。

看看印度的纸币,上面用14种语言写着金额。这并不是印度语言的全部,是经过反复商量选中的。二十几年前印度搞国情调查时查明:印度共有1652种语言。据说政府当局也惊诧不已。

Image

比较通用的是印地语,有一半人使用。据说如果地域不同,即使同是印度人也语言不通,而且这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种族、民族不同,语言也不同,这是理所当然的。没有必要为语言的不同过分介意。这样一想的话,出国旅游的心情也就放松了,也就毫无疑问地能体会到三倍于旅行本身的乐趣。

交通工具

出国旅游时,花点时间利用那里的交通工具也是件趣事。不论出租车,还是摆渡船,什么都可以坐坐。对不同的人来说,也许需要近乎冒险的勇气。但是,我认为这也不失为了解该国相当有效的方法。

不论什么都想尝试的我,曾在埃及乘坐环市而行的公共汽车。如今想起来实在危险,还有点后怕!如果按照一般规定乘坐,自然什么危险也不会有......

实际上乘坐方法有点怪,坐在车里的人缴费,手抓着车窗扒在车外的人免费。公共汽车照开不误,如果有受伤等事故,责任在其本人,谁也不怨。我就试过一次,车跑得飞快,几乎要被甩下来,令我肝颤。幸好跑了一段,我就跳下来了。

Image

因此,我结识了一个当地青年,并且成了朋友。他还让我去他家吃了饭。他起初以为我付不起车费,事后,我们两个人开怀大笑,说到埃及,名胜就是金字塔和卢克索宫殿,我的那个埃及朋友为我导游,此外,他还带我看了跳蚤市场。

请不要误会,我还想重申一下,虽然我劝你去乘坐那里的车船,并不是劝你去做胡闹的事,去尝试危及人身安全那种冒险。旅游中没有比不受伤和不生病再好的了。要乘坐交通工具的话,在巴黎乘乘地下铁,在维也纳乘乘室内电车,在伦敦乘乘双层汽车也就可以了。

结队旅游,自由时间也许不多,要尽量去乘坐。注意观察自己所乘的车辆上的乘客状态,会很有趣的,从人们的各种姿态可以窥视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从车辆可以发现当地风土的特征。

“如果无论如何也没有时间,只到车站看看列车的发车和到站也未尝不可。”

我在挪威的奥斯陆车站,看到这样的列车,在机车的车窗上安装了击剑面具一样的铁格子。我不知何故,一问方知是为了过隧道时防止兵溜子的撞击。在机车前面还安装了除雪用的厚铁板,那铁板就是在夏天也不拆除,就是说“需要这铁板的季节马上就会到来”。我从列车的车身,感受到挪威是个北方国家。

这么一说,始发“卑尔根特快”的奥斯陆车站的月台地面上镶着木板,其理由是水泥太凉了。走在这镶板的月台上,我想到北欧的木制家具的华美,那也是来自冬季长,多严寒的结果。

Image

人们在阴暗漫长的冬季往往被封闭在室内,努力要搞得稍微舒适些,也就产生了北欧独特的家具。对他们来说,比起那些带有凉意的钢制家具,手感温暖的木质才能让他们感到心情平和、温柔吧。从镶有木板的月台联想到家具,实际感受到北欧的风土。自己说服了自己,犹如恍然大悟一般。

尽管搭乘交通工具,但不需特别高超的语言能力。只要把自己住的旅馆的名字和地址记下来带在身边,不必担心,自己完全可以返回旅馆。

某女士一句法语也不会说,但是她记住了地下铁的回数卷是“卡宝耐”,就去巴黎旅游了。实际上应该是“卡尔耐”,她却一直“卡宝耐、卡宝耐”地说,卖票的阿姨还是笑容满面地卖给了她“卡尔耐”,她乘坐地铁把巴黎转了个遍,安全返回日本。在她看来,把单词说错,并非是什么"大错"。

当然,她的巴黎之行也包含着失败的话题,比起那些去了巴黎而没有乘坐地下铁的人来,她的巴黎则是更有实感的巴黎,就连在一旁洗耳恭听的我也倍感快乐。

(以上转自上海热线旅游频道)
Last edited by CAVA on 2007-12-28 4:42, edited 8 times in total.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Post by CAVA » 2007-12-25 7:31

食物

从印度回来的朋友对我牢骚满腹:

“我抱着很大的希望,以为去印度能吃上地道美味的咖喱。可是,什么呀!那里咖喱味道比日本的差多了,还是日本的香甜可口。河童,你在印度待了一个半月,听说是天天都吃咖喱,就感到那么好吃!你不觉得难吃吗?印度人,简直是一点口味也不懂。”

出现这类事情,好象在说是我惹的祸,责任在我。他们这样说的话,我不得不为了印度的名誉,替印度旅游局辩护一下。

“喂,你想,如果外国游客来日本,吃了日本的豆腐和酱汤后回去说:‘日本人实际上吃无味无臭柔软叫豆腐的怪东西,还有一种发出臭味的汤。在菜肴方面相当原始,是饮食文化极其落后的国家。’你听了一定要大发雷霆地说:‘混账!别只靠这些,就给日本饮食文化下断言!’‘豆腐和酱汤根本不是为你们外国人准备的。’”

对于咖喱的味觉,作简单严厉的批评的话, 印度人反过来也会同样对豆腐和酱汤如此这般吧。

他们所吃的咖喱,是他们想吃的味道,并非是想得到游客的评价,更不是打算让日本人来品尝的。归根结底是他们自己的食物,主体性在他们那里。从来也没有让我们这些偶尔吃咖喱的日本游客以此作为比较的标准,来横挑鼻子竖挑眼呐……

我以为是发牢骚的人搞错了。

“那么,河童你不论到哪个国家,都不以自己的味觉为标准,都是‘好吃、好吃’地高兴享用吗?”这么一问,看来我还是加一点注释的好。

我也有我自己的口味的,但是出去旅行,我就决定暂时放弃自己的味觉标准。这么做并不是有牢固的信念支撑,大概还是我相当随和的性格使然。

“出去旅行的本身,当然要遭遇自己不熟悉的情况,这样才好玩。就拿食物来说,即便遇到意外之物,也没有一点好奇怪的。”

食物不同反映了风土、文化之别。这里不存在哪个先进哪个落后的问题。了解其不同才正是旅行的乐趣所在。

一个半月只所以能不间断地吃咖喱,那是因为印度的每个地方的咖喱味道不同之故。咖喱味道的差异,不仅以地方为单位,就是各个家庭也千差万别,我对此饶有兴趣,不知不觉地比着吃下去了。

印度的咖喱和日本概念上的咖喱有所不同,开始我也感到困惑。

“是啊,这里的人们可是以此为美味啊!”这么一想,自然就容易习惯,同时也馨香倍增了。

虽然这么说,我这个“乐天的、随意的游客”把咖喱放到嘴里后,发现其中不对味,心想“怎么办”,有点慌了神。这种时候,要有“与不同文化遭遇”的观念,黑白眼珠一转,就咽下去了。

阿拉伯国家埃及的街头到处飘荡着羊肉的膻气,在餐馆里菜肴更是羊肉味四溢。就连冰激凌和酸奶点心也是膻味烘烘,因为都是羊奶做的。

我不讨厌羊肉,但是也很憷头。但不可思议的是,漫步沙漠,攀登过金字塔,再转完博物馆后,多我来说羊肉味竟成了美味。对于别人来说可能完全不合适,但是我觉得味觉的喜好中,有一种奇妙的东西在左右着你。

特意到外国旅行的话,要对“这个国家吃什么东西”感兴趣,不仅是饭店和餐馆的饮食,我奉劝你对街上的车摊不妨也挑战一下。如果放到嘴里,感到“这个不行”,直接吐了了事,没有必要再往深里想。

Image

邻国希腊也有与此完全相同的烤肉摊儿。用小刀把肉薄薄地片下来,再与西红柿片一起夹在面包里。是与“热狗”相似的百姓小吃。人们可以以便喝羊奶味道厚重的酸奶,以便大嚼这种烤肉。油从包装用的报纸上滴答滴答渗出来。
Last edited by CAVA on 2007-12-25 10:15, edited 1 time in total.

火星狗
Posts: 3171
Joined: 2006-03-03 13:56

Post by 火星狗 » 2007-12-25 9:58

很好看啊,这是我第一次认真看河童的作品。

河童先生讲话真是柔中带刚。第二段开始的“典型”游客评论,肯定有人看了会腹诽,河童先生语气平和,其实是毫不客气的把对方批了一顿。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Post by CAVA » 2007-12-25 10:18

你喜欢看就好 :-D

更新了《食物》一章,另外打算再敲两到三节的样子。

家里没有扫描仪,图片只好拍照上来。

火星狗
Posts: 3171
Joined: 2006-03-03 13:56

Post by 火星狗 » 2007-12-25 10:37

家里没有扫描仪,图片只好拍照上来。
cool :super: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Post by CAVA » 2007-12-26 4:47

游名胜

我喜欢乘“旅游大巴”游名胜,可有人却说“完全象个乡巴佬,我讨厌!” 依我看来,出国旅游无疑就是一个乡巴佬,一点也没有必要害羞和做作。

不光是外国,就是你住的日本,不知道的地方也是多得是。我曾经在东京试坐了一次旅游大巴。朋友们都拿我开玩笑,说我是“怪蛋”。这可不是笑话,我是想了解一下怎么介绍东京这一城市。被引导到自己了如指掌的地方,这有点麻痒的感觉。

我为短时间内能非常痛快地浏览“东京”的面貌而感动,实际上也是很好玩的。即便是旅行方法多种多样,也别讲“我对一大帮人挤到名胜中没有兴趣”那种别扭的话,老老实实地去叫作名胜的地方前沿瞧瞧也是一乐。我要是到陌生的土地,一定要吃人家推荐的菜肴,一定要去人家介绍的名胜,因为看人家让你看的地方是“快乐旅游之法”,也是“了解当地的好方法”。

去南印度时,导游司机(德拉伊巴)听说我是舞台美术师,就说“我想让你看这个村的舞台”。我一听说舞台,马上就想去看,但他拒绝说“白天不行”

下午司机回去睡午觉后,我已经急不可待,打听到在村偶有剧场,就一个人步行前往。那是离所谓的剧场相距很远的圆木小屋,歪歪斜斜,有的地方要用粗绳拉着。我觉得不可思议,不知道他为什么要给我看这里。

晚上八点,司机如约来接我。我没有告诉他白天我已经去过了。接近剧场时,看见很多人往那里集聚,周围火把通明,还听到歌声传来,那光景和艳阳高照的白天迥然不同。演的、看的全都是村里的人。深夜一轮明月高悬中天,效果极佳。这里的确是值得一看的“绝佳的剧场”。司机脸上带着几分得意,朝着我笑了。演奏无休无止,我回到旅馆已经天亮,并因此睡过头,误了火车,但我也不后悔。

有时人家也会给你看弄虚作假骗人的东西,那你就当成一场玩闹看过了事。但日本也有不少实属可疑的名胜啊!

要说虚假,就不得不提构成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的地方――在意大利维罗纳的朱丽叶故居。据说罗密欧曾攀登过的阳台,还保留得完好无缺,甚至还有朱丽叶的墓地。

日本观光团中的一人问在那所房子前卖明信片和土特产的中年人,“这里真是朱丽叶的家吗”?提出这样的问题自然很不知趣,那人回答得很妙,他说“当然是真的”!如果被问到日本的热海海岸的“贯一御宫之松”的话,“是真的”,这样才好玩!(注:日本热海观光的景点。其源出自日本小说家尾上红叶的小说《金色夜叉》。该处有松树,为书中的男主人公贯一和女主人公阿宫挥泪分别之处。)

是真是假,自己到那里亲自观看应该一目了然。名胜自然各种各样,既有历史上的故地,也有风光明媚的景点,还有传说中的场所,不一而足。只有到那里才能第一次遇到,这种“遭遇”才正是“旅游”,而收获最多的也正是在这些“名胜”。

下页画的是英国斯图拉特福德•奥•埃堡的乡下的房间,实际上是莎士比亚家中的一部分。

Image

实际上这房子中藏着很多谜――莎士比亚“真是实际存在的人吗”,当我看到立在中央的柱子时,我坚信莎士比亚实有其人。

人家说“这是婴儿时支撑他蹒跚学步的步行器”。我对其煞有介事的解释非常满意,在这里忌讳问“真的吗”?

如果想象到“他也应该有婴儿时代”,莎士比亚是实际存在的人物的感觉便会增强,从此以后,我作为舞台美术师,接触莎士比亚戏剧的方式完全改变了,要比以往更生动地体会他的台词,这就是“游名胜”的收获。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7-12-26 8:42

这个人说话口气很不日本哦---跟"全民统一"的风气相反。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Post by CAVA » 2007-12-26 11:47

我认识的日本人里有比较欧化的人,和他们交流比较容易。

妹尾河童在大陆出版的书里,最好看的是《河童旅行素描本》,推荐一下。其中一篇《扁炉》特别诱人,一Google,发现好多人纷纷在家里仿制这种火锅。

以下转自802读书论坛:

冬天就属扁炉最棒了

一到了冬天,就會有好幾位友人打電話來,「變冷了呢。」

他們都不是那種會隨季節變化來電問候的傢伙,還特意打電話來,早就摸透他們的心思了。

根本就是在催促我趕緊準備叫做「扁爐」的火鍋料理。像去年冬天,一個禮拜之內不同的客人來來去去,就曾經連做三回;但居然也不覺得膩,真是不可思議。根據常在我家出入的友人投票,這道火鍋料理受歡迎的程度總是獨占鼇頭,而且三十幾年不曾跌落寶座。

這道「扁爐」是中國料理,但不見於餐廳的菜單上。教我做這道菜的朋友曾長住中國大陸,說是廣西省的鄉下料理。

據說這個「扁」字的含意是簡單、樸實;照字面意思,就是中國的「簡易白菜鍋」。

調味料只有粗鹽、胡麻油、辣椒而已,卻是美味至極,光聽到「扁爐」兩個字就會有一堆朋友蜂擁而至。

明天又有一群貪吃鬼會聚過來。當中有作家、編輯、演藝戲劇界的人、廚師等各行各業人士。「啊!是雜誌的採訪?嗯,算了,管他的,只是讓人拍個照等等的就忍著點吧!」他們這麼說道。

這火鍋的好處就是隨便怎麼做都很好吃。

即使在客人來的一個小時前開始料理,也能夠悠哉游哉地完成,非常簡單。所以呼朋引伴來用餐也不會覺得辛苦。

首先,五人份的材料如下。
白菜一個(大塊切,切成約五公分大小,並將接近根部的白色部份和綠葉部份分開。)
乾香菇五十公克(先用水浸泡發開,泡過的水已有香菇甜味釋出,丟掉可惜,當然要用。)
豬肉五百公克(薄片五花肉切成容易入口的大小,最好不要裏脊肉。一個人約一百公克。)
雞肉五百公克(雞腿肉切成一口大的肉丁,一個人約一百公克。對脂肪不忌口的年輕人可以用雞翅,雞胸肉沒味道所以不行。)
冬粉一袋(先過水發開,用剪刀剪成適當長度。中國產的山東龍口「綠豆粉絲」最好,不會因為吸水過多變得糊糊黏黏的,是上等品。如果沒有冬粉,勉強用米粉代替也可以。)
胡麻油(普通的胡麻油比精製過的頂級品還好。以有顏色且香味強烈的最適宜。)
調味用的粗鹽(最好不要用餐桌上常用的精製鹽。)
辣椒粉少許。

作法是先將白菜的白色根部放入大鍋裡,注入充分的水,浸泡過乾香菇的水也別忘了一併倒入。

沸騰後,將豬肉、雞肉、香菇全部放入,再倒四杯胡麻油進去。

完全不用注意放材料的順序或火候等等。煮一會兒之後,再將白菜的綠葉部分放進去,這樣菜葉煮起來的軟度才會跟白色部分差不多。

這火鍋和日本的白菜鍋不同,白菜可是煮越久越爛越好吃。大概煮個四十分鐘即可,而且只要放著讓它煮就行啦。

所以就算客人早到,也可以一邊陪客人聊天一邊料理。最後再放進冬粉。記住冬粉不要煮過頭了。

在入口之前,再澆些麻油,大概像畫個「k」字形左右的量。這樣,扁爐就完成啦!

作法很簡單,不過吃法很重要。

由於鍋裡沒有調味,要由吃的人自己調。先在自己碗裡放鹽和辣椒粉,再舀鍋裡的湯攪拌溶化,然後沾著吃。跟其他火鍋料理不一樣,扁爐鹹一點比較好吃,若有人覺得「這味道不如想像的好」,可以對他說:「是你自己調味的技術差!」夠輕鬆吧!

吃的時候還有一點要注意,就是請客人「別把湯喝掉」。

因為要在吃完後把飯放進去煮「扁爐粥」的關係。(雖說如此,我自己還是趁客人不注意的時候偷偷喝幾口。常來的客人偷喝技術也很高超。煮到這程度的湯可是美味極了。)

總而言之,用剩下的湯煮成的粥簡直是人間極品,好吃到就算已經吃飽的人也捨不得放棄。

吃熱粥時,先用冰冰的醃蘿蔔冷一下舌頭再吃,更美味。

附帶一提,就算隨便亂加也不能放蔥、紅蘿蔔、茼蒿菜等,這可是我們多次失敗的經驗談。蔬菜最好只放白菜。

簡單一句話,這火鍋可以說是再次肯定白菜、鹽及胡麻油的美味的極致料理。
就算從不曾下廚的中年男子也只要一次就可以記住,還可以裝出名廚的派頭;不但那種吃火鍋時規矩一大堆的人沒機會囉唆,而且無論年齡我是猪別任誰都能很快學會。

至於我家呢,今年冬天又不曉得要吃上幾回?

Image

Image

karen
Posts: 3020
Joined: 2003-11-22 18:51

Post by karen » 2007-12-26 11:56

这样的游人心态真好,出去玩就是不能太叫真。 指路那段看得我感叹了番,当年在粒小镇上找预订的度假屋,实在没数只得问当地人。 饭馆老板娘很亲切很热心得给我们指路,可还是找不到。又问了杂货店里的汉子,他也很热心很有数得给我们指了通,仍没找到。 后来我们学乖了不再问人了,自己看地图琢磨吧。
Image

karen
Posts: 3020
Joined: 2003-11-22 18:51

Post by karen » 2007-12-26 12:07

这扁炉好象就是sukiyaki, 调料偏甜。 我最喜欢里面的冬粉,好似魔芋粉做的。
Image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Post by CAVA » 2007-12-26 12:57

我吃过的Sukiyaki好象是酱油汤,的确比较甜。

图里把粉丝叫春雨,真有意思。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7-12-26 13:05

What's 胡麻油? 4 CUPS???? :shock: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Post by CAVA » 2007-12-26 13:22

日语的胡麻就是芝麻吧。这个杯子一定不会大。每次看这篇都很垂涎,但有点怀疑猪肉鸡肉香菇粉丝汤真能有那么神奇么?

karen
Posts: 3020
Joined: 2003-11-22 18:51

Post by karen » 2007-12-26 13:36

我仔细看了下材料,仅是白菜+乾香菇+豬肉+雞肉+冬粉一袋,调料只用了麻油。 我很怀疑这到底好吃吗,没有鸡汤打底,猪肉鸡肉也没有先用调料腌下,而且“完全不用注意放材料的順序或火候等等”。这么下去煮了不得硬帮帮的? :headscratch:

不过这个解释很好玩: :-D
作法很簡單,不過吃法很重要。

由於鍋裡沒有調味,要由吃的人自己調。先在自己碗裡放鹽和辣椒粉,再舀鍋裡的湯攪拌溶化,然後沾著吃。跟其他火鍋料理不一樣,扁爐鹹一點比較好吃,若有人覺得「這味道不如想像的好」,可以對他說:「是你自己調味的技術差!」夠輕鬆吧!
我私下觉得日本的冬日煲没有中国的味料足,也许是我更习惯家里各样的广东式煲汤。 原来吃sukiyaki就觉得没啥的,最近去日本馆子吃午饭好奇要了个Oden。听着很诱人, 上来后发现是个十分家常的萝卜鱼饼豆腐汤,再加个鸡蛋,味道一般。
Image

saveas
Posts: 879
Joined: 2005-07-02 5:33

Post by saveas » 2007-12-26 23:33

karen wrote:这扁炉好象就是sukiyaki, 调料偏甜。 我最喜欢里面的冬粉,好似魔芋粉做的。
应该不是sukiyaki, sukiyaki其实有点象是牛肉锅,先在锅上煎(汗,可能不是煎,因为没放油,是放sukiyaki酱油),吃好牛肉之后浇汁煮白菜啥的。我还蛮喜欢吃那个的。sukiyaki确实满甜的,不过那个甜度对于一个无锡人来说,简直太正常了呀。

不过他说的这个扁锅,我总觉得不会好吃也……我觉得火锅最重要底调料是麻酱啊麻酱,麻酱配粉丝白菜,真正无敌

小林
Posts: 61
Joined: 2004-03-09 20:47

Post by 小林 » 2007-12-27 1:44

今天在网上才看到的一篇。

《老婆嫁来之日》
作者:妹尾河童
翻译:陶振孝


现任的妻子是我的第二任太太。前几天我们刚刚迎来了结婚三十周年。

第一任妻子因病去世后,是我求她嫁过来的。我们既不是恋爱结婚,也不是的媒妁相亲,而是“熟人结合”。

那是,我们一帮毛头小伙,24岁左右,赚钱较少。我们组织了个“辅助人员俱乐部”,这里面聚集了作曲、音乐指挥、导演、舞台美术、照明、舞台监督等跨行业的工作人员。其中还有后来名声大噪的指挥家岩城宏之和作曲家林光。我的第二任夫人名叫风间茂子。我们俩是在俱乐部的事务所认识的。

事务所穷得响叮当,职员收入更是低得可怜。因此,这里的支援没有多久便辞职走人,另寻新人填补空缺往往费尽周折。我记得风间是来事务所工作的第三个人。凑巧她是作曲家林光的表妹,所以成为众多男士的追求目标。更何况她接听电话、处理事务干脆利落,能力超群。事务所方面觉得“她要是辞职走掉了,我们的工作就乱套了。”但又自私抠门,仅发给她一万日元的工资。

事务所的成员中,我和岩城宏之除工作外还拜托她很多私事。因为我们俩迷恋女性,都请她当联络。先让她打电话给我们的情人,等对方本人来接后,我们再接过电话交谈。因此,她对我们俩同女性的关系和平时的行踪了如指掌。

那时候我早已有家室,还不断地重复着婚外情。尽管如此,我仍然爱着我的妻子。连我本人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有些玩世不恭。可承认归承认,见到别的女人我就会立即动心,这仿佛疾病一般,连我自己也无可奈何。

她干了一年左右,辞掉了事务所的工作。

同事们都大为恼火,纷纷说:“就是老给河童接那些臭电话,给人家惹烦了!”

又过去一年半,我妻子得了急性脑膜炎,卧病一个月之后,不幸撒手人寰,给我留下一个两岁零八个月的女儿。

这一下子,我重担压肩。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做家务,还要外出工作。奇怪的是,女儿虽然从无助的父亲那里感到了不安,却从没问过“妈妈呢?”是因为她感觉到了不该问的气氛呢,还是她出于本能地感到得知真相自己会陷入恐慌呢?原本爱哭、爱撒娇的女儿,要是平时早就哭起来了,但是自妈妈去世后,她一直克制自己,那样子实在让人心疼。

葬礼后的第三天,岳母对我说:“办丧事是小事,早点再找个媳妇才是大事!为了孩子,也是为了你,这才是大事。尽快振作起来!”其实那时我有一个情人,但从未打算和她一起生活。她也对我讲得很明白,“当你太太,太辛苦了。免了吧!”

做我媳妇的人选倒有一个,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风间小姐。可在她辞职后我们就断了信儿,再没有来往,即使向她提出,想必她也要说NO。同事说:“她不愿意,你也要冲上去,千万别放弃!”可这样的事,我还是不好意思说出口。朋友看不下去,就代替我向她求了婚。

据说她惊愕不已。也许朋友们劝她说,“河童的臭毛病也改掉了,以后不会有什么问题了。不会让你操心的!”她是否相信这些,我不得而知。但她说,“我想先见见孩子,然后,再容我考虑考虑。”

她来的那天,女儿或许因为好久没有见过与母亲年龄相仿的女性,一直紧跟在她后面,即使是在她上厕所时,也一直站在门外等她出来。分别时,女儿哭丧着脸,问道:“你还来看我吗?”

她考虑了两个半月,终于答应了。她说,“因为孩子太可爱了”。因为不仅要为人妻,同时也要为人母,所以她似乎很认真地考虑了是否与孩子投缘。

新婚旅行,只是简简单单去箱根住了一晚。回来时,前任岳母向她低头相求,说“都拜托你了”。女儿在一旁学着姥姥的样子,双手放在榻榻米上,行了个礼,也跟着说“都拜托你了”。第二任妻子,一把抱住女儿,落下了眼泪。女儿只有一次半信半疑地,问过她“你是阿姨,还是妈妈”,以后就一直当她是妈妈。妻子后来总说,“我是被你们俩给骗来的”。因为女儿进入反抗期后,实在可憎。我也本性难移,老毛病又犯了。

我觉得现在我们俩得到了她的信任,只是不很确信,因此从未问起过。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Post by CAVA » 2007-12-27 4:40

谢谢小林。他们那一辈在外面拈花惹草好象很理直气壮的样子 :wink: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Post by CAVA » 2007-12-27 4:42

继续录入。

真货

“图坦卡门的黄金面罩”来日本了。

莱昂纳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也来日本了。

人们说,“生活在日本什么都能看见,真爽!” 我也是这么想的,可是我想做点注释,东西虽然相同,但是观赏的场所不同,则感觉也有天壤之别。

在埃及看到的“图坦卡门的黄金面罩”和在日本展示的,总让人觉得有点异样。

同样在日本的严格的戒备下,越过别人的后脑勺,观看《蒙娜丽莎》的微笑,其感觉也是迥然不同的。

然而,那些不出国旅游的人是无法作比较的。在国内有机会接触宝贵的实物,其体验也颇有价值。所以,我希望诸位一定要前往观看。

我也不会说“已经在当地看过”就不必去参观了,还是尽量举足前往为上。

在日本观看后的感觉是“尽管有诸多不便,还是亲赴当地参观十分值得”。

在埃及的开罗博物馆看到的实物和在伦敦大英博物馆的埃及资料馆看到的实物相同。

在伦敦大英博物馆看到的,是被放置在带防盗装置的一个柜子中,用冷色的灯光照着的,隔着玻璃罩看去,仿佛被冷冻保存在那里一样,没有那种在埃及绚烂阳光下看到时所感受到的强烈感动,尽管大英博物馆里的也是真正的实物。

“与在当地看到的相比,这里展出的仿佛是近乎于精致的赝品。”

在埃及博物馆中的地面也都是沙子,很多展品暴露放置。而且好象经过了人们的抚摸,彩色的雕刻沾满了手垢。警卫人员即使看到也置之不理。从天窗射进来的阳光,毫不客气地直接照射到那种纸莎草纤维做的纸盒子上,令我惊诧。导游对于我的惊诧感到不可理解,这样回答道:

“展品在这里已经经历过四十年的时光,所以今后也不会有什么变化的。”

丝毫不担心固然好,但是那种管理,我想保留不了五十年。在那种豁达之中看到的埃及美术,才是那种风土中诞生的产物,让我真正地感到那才是确定无疑的真货。

从开罗沿尼罗河溯流而上,有个叫卢克索的地方,那里有“国王之谷”、“卡纳克神庙”“卢克索神庙”等遗迹,是埃及的辉煌宝库。因时间和费用不足,我乘飞机前往。

“卢克索神庙”的正面入口有一对著名的拉美西斯二世的塑像。左边伫立着的巨大的奥伯里斯克和照片完全相同,在神殿广场上山羊咩咩地叫着,孩童跑来跑去地玩耍。其中一人还往奥伯里斯克塑像上小便。对于他们来说,这世界闻名的遗迹只不过是有生以来的一个游戏场。

Image

我在酷热沙漠中一边游荡一边想,比起开罗博物馆,到这里才“见到了实物”。

这个奥伯里斯克以前和拉美西斯二世塑像一样,左右对称,现在只剩下左边的一个。巴黎的戴高乐广场也矗立着同样的奥伯里斯克,实际上它应该站立在“卢克索神庙”的右边。

我去巴黎时曾经这样想过,并举目注视良久,但怎么也没有“卢克索神庙”前一对的感觉。难道是旁边的背景、气候、风土不同,我才产生这样的错觉吗?

不仅美术,以前米兰的斯卡拉剧团来日本公演时也是这样,歌手、交响乐团、舞台装置全都运来了,但是他们的剧场是搬不来的。

象这样只有在当地才能感受到的东西比比皆是。在当地边看边问感到的不同,绝不只来自“旅行”而已。

为了这些见闻多少支付些费用,能够成为那个人日后的宝贵记忆,哪里是赔本?那可是能得到三倍以上的回报呀。

(注:The Temple of Luxor图片转自Wikipedia)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7-12-27 7:50

这个人真是什么话都说出来呀。

搞艺术的。。。
在日本的严格的戒备下,越过别人的后脑勺,观看《蒙娜丽莎》的微笑
在卢浮宫也是一样。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Post by CAVA » 2007-12-27 8:30

Jun wrote:这个人真是什么话都说出来呀。

搞艺术的。。。
您是指续娶那段? 8)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7-12-27 8:53

我也本性难移,老毛病又犯了。
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对婚姻的一种态度。结婚不是为了恋爱。这或许才是历史主流?支持一下讲大实话的人。打倒教坏女孩子的通俗浪漫小说类。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火星狗
Posts: 3171
Joined: 2006-03-03 13:56

Post by 火星狗 » 2007-12-27 9:06

我昨天还在想,这个人虽然思想不像日本人,写出来的文章可全然是日本风味。今天就看到更日本风味的了。

这种文章小姑娘看看没坏处,而且这还是严肃的要结婚的正经男人,并不是什么玩弄女性的花花公子。另外反方意见也该多看看,多上妇女论坛看看结了婚的妇女怎么把丈夫当贼防又当仇人斗。
我觉得火锅最重要底调料是麻酱啊麻酱,麻酱配粉丝白菜,真正无敌
像河童先生一样自信啊。 :wink:

基本不相干的感慨,最近在追某电视剧,95%的观众骂骂咧咧,5%的观众看得津津有味,然后95%的观众就跑去质疑5%的观众的智商水平。我忽然觉得,这里面未尝没有点妒嫉,为什么你就看得那么开心啊……这种以愉悦为导向的主观性很强的活动,不管是文学欣赏还是吃东西,说到底是那些high的人有福了。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Post by CAVA » 2007-12-27 9:37

嗯,各high各的比较理想,看不惯别人的话争取咽回肚子里去。新年的resolution有了 :idea: ,看能做到几成 :feathers:

推荐一个叫《旅人创游馆》的网站,找河童作品的时候发现的。有很多好看的选摘,河童各本书都有一些。本来想转一篇《除夕的鐘聲和蕎麥麵》,应应新年的景。奈末请大家自己过去看吧。

http://www.ylib.com/travel/notes/onebookall-01.htm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Post by CAVA » 2007-12-27 10:58

这篇录给有“自由市场情结”的诸位 :mrgreen: 海外窍门就到这里了。

市场

来日本演出的外国演艺人员一到日本,就早早地说出“想去akibara”。起初我也搞不懂什么akibara,仔细一问,才知道原来是指电器批发商云集的东京秋叶原。最近不管他们说akiba,还是a-ki-bara,马上就能猜到他们要去“秋叶原电器街”。他们买电器产品那种高兴劲儿,让人感到他们来日本的目的就是来买电器的。每当我看到这一切,便对他们的旅行点头称是。他们重实利,实现了购买便宜商品这一购物目的,结果也浏览了能够感觉到今天东京的场所。

我去国外旅行也和他们一样。

要了解那个国家,去那个国家老百姓日常买东西的时常是最好不过的了。有想要的东西就要买,可我的目的并不都是买东西。只是走走看看的情况居多。

巴黎的克尔尼安科尔“跳蚤市场”,罗马的波尔塔•波尔盖塞“小偷市场”,去这样具有游览性的露天市场非常快活。所以我是那里的常客。诸位哪怕只有一点宽裕的时间,我劝您去“菜市场”看看。逛“菜市场”观看那里卖的蔬菜和鱼,能够真实鲜明地感受到那个国家人们的生活。

“啊!这个国家的人吃这样的东西呀……是什么味道?”

当场站在那里品尝观赏也是件快事,看看那里的日用杂货、木匠工具,就会发觉国家不同,对方的想法也迥异,并告诉我们价值观的区别。

我在意欲探访土地的地图上,首先标出要去的地方,如名胜、博物馆等,相同重要或者更重要的用S符号标“市场”的位置。如果不知在哪里,就打听一下为上。

如果是去了语言不通的国家,就在笔记本上画出蔬菜和鱼来打听,对方立刻就会明白告诉我。

询问有无什么稀奇的东西,画画速写。

说到速写,十年前我去过韩国。当时韩国国内局势相当紧张,我正好赶上。在菜市场附近的路上被埋伏在那里的三个人逮个正着。

我认为自己没有前科,没有被他们逮捕过,便对逮我的警察大声抗议,结果最终证明我的清白被释放花了好长的时间。后来才明白,逮捕我的理由竟是我画速写。上边把蔬菜依次全画下来,还把步行者所穿的各种鞋子,以及与穿鞋人的年龄的关系密密麻麻全写进画里。

警察方面把我看成“不是一般的游客,而是行为可疑的男人”。 盯梢后,以“特务嫌疑”把我逮捕。

我虽然心里不服,但是,详细记录日常性的生活,的确能把握那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民情,是特务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特务也并不都是电影《007》中那样的帅哥。

也就是说,注意观察“菜市场”,你会收集到很多与国家机密相匹敌的日常生活数据,国家不同,有的甚至要受到奇怪的嫌疑,我被人家逮捕就充分说明这一点。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个限度,就连一般的游客也都被置于危险之中的国家则没有必要去调查。不做我所干的那种傻事才会安全。好奇心适可而止,也不需那些不必要的担心。

要理解那个国家,逛“菜市场”最好。实际上我在旅途上的菜市场中所学的东西最多。说吃的东西只有去餐厅了解,那才是无能之辈。与其面对看不懂的菜谱吃惊,不如去逛菜市场,那个国家人们吃的东西一目了然,而且会使旅游的内容具体充实。

在北欧旅游的回忆,要属“奥斯陆港湾的鱼市”最为清晰明了。在那里我品尝了从大海归来的渔船一靠岸就卖的自煮小虾,既便宜又香甜,北欧的风光和那美味一起浮现在眼前。

Image

silkworm
Posts: 4776
Joined: 2004-01-09 20:45

Post by silkworm » 2007-12-27 12:42

此道不孤矣。 :mrgreen:

小林
Posts: 61
Joined: 2004-03-09 20:47

Post by 小林 » 2007-12-28 2:45

市场一段很好玩。
顺着CAVA给的链接,找到想看的《河童家庭大不同》里的一篇,是河童太太写的,正好可以和老婆嫁来之日对比着看。


「YES」的答覆是「隔熱手套」

文=風間茂子



 雖然經過多方考量,我卻拿不定主意。

  在兩個半月的約會期間,我和他的女兒真美也見過好幾次面。先前各自生活、擁有不同家庭背景的男女要一起生活都是件大事情了,更何況還加上一個稚齡的女兒,對我而言,真是人生最大的轉機。

  這件事我實在無法獨自決定,也和家人商量了。母親說:「從前的人說,非親生子,女孩比男孩容易教養;但是,和父母死別的孩子比與父母生離的更難帶。」大我八歲的哥哥說:「對方很期待妳去吧。在對方的期待下嫁過去的女人會比較幸福。」這些人生路上的前輩不完全可靠,他們的意見都是模稜兩可。

  當時三十歲的河童長得瘦弱又貧窮,但是在錢財方面清清楚楚,絲毫不含糊,感覺他有種旺盛的生活力。我很欽佩他舞台設計的工作,這也是答應求婚的理由之一。河童所設計的海報都是品味出眾。他參與的戲劇和歌劇幾乎都帶我去看,其中我最喜歡《漢塞和格蕾特》(譯註:即格林童話中的〈糖果屋〉,敘述兄妹倆與巫婆鬥智的故事)。那齣戲的舞台佈景如夢似幻,尤其是天使飛下來的場景充滿夢幻氣息,真是太精采了。最後一幕,漢塞和格蕾特把巫婆推進烈火熊熊的烤爐,烤爐隨即爆炸,一瞬間糖果屋也跟著消失了,這個如同變魔術的場面讓整座劇院歡聲雷動,小朋友就不用說了,連大人也嚇一大跳,鼓掌叫好。

  另外,我和堂哥林光的女兒一起生活過,也是很大的原因。當時我的叔叔叔母代替離婚的兒子阿光看顧他那名叫夏實的三歲女兒。當時我住在阿光家,曾和夏實相處一段時日,和她一起遊玩,幫她縫製睡衣,儼然是母親般……。若不是有夏實生活的經驗,我恐怕很難下決心當一個兩歲八個月大的女孩的媽媽。

  不過,之所以對他的求婚回答「YES」,還是因為河童的一句話。那就是對我肺病的缺點,他說,「我對那種事一點都不在意」。

  看我現在這副胖嘟嘟、健康地到處走動、愛吃美食的模樣,誰也想像不出當時的我曾患有肺結核。發病是在十八歲時,雖然不嚴重,卻也三進三出醫院。外科醫生說:「這就像一輩子抱著顆炸彈,過度疲勞、重感冒、還有懷孕或生產,都可能使病情一發不可收拾。」其他內科醫生反對說:「手術可能造成婚前身體的大傷害,最好不要勉強動手術。」但我聽從外科醫生的勸告,二十五歲時動手術切除部份的肺。

  儘管被告知「未必會百分之百成功」,手術成果卻非常圓滿。還好我的心臟及其他器官都很健康,三個月後拿了張「完全治癒」的證明書出院。話雖如此,有病就是有病。在河童之前,並非沒人向我求過婚,但只要知道我曾罹患這種病,就夾著尾巴跑了。沒有一個人發昏追求我,說起來也是理所當然。換成我,當冷靜考慮是否和一個過去患有重病的人結婚時,也不免要猶豫不決。

  但是,河童卻不一樣。他對我說:「妳對活下去這件事,真是非常積極!」他認為,就算不接受手術也不一定會死,我卻仍然決定動手術,對於這點他給予很高評價。從世俗眼光來看的不幸、負面要素,在河童眼中卻是優點。

  當我感受到河童這種心情時,我的意志更堅定了。「啊,若是這個人,應該可以一起打拚。」

  為了告訴他「YES」的答案,耶誕節那天兩人約在新宿的名曲喫茶店。因為當天是耶誕節,一方面我也覺得不好意思,所以說聲「請多關照」,就把包裝好的禮物交給他。

  因為包裝很漂亮又打上蝴蝶結,他滿臉狐疑地打開一看,裡頭是一個拿熱鍋時用的隔熱手套。當時我很著迷於縫製隔熱手套,就直接包起來當禮物送給他,但河童卻把它照俗諺解讀為「即使窮到只剩一口鍋也要相守」,而感動莫名。

■本文選自《河童家庭大不同》﹝風間茂子=著 / 林皎碧=譯,遠流出版﹞

小林
Posts: 61
Joined: 2004-03-09 20:47

Post by 小林 » 2007-12-28 2:51

cava,在你的海外旅行窍门里贴走题的转贴 :uhh: 真不好意思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Post by CAVA » 2007-12-28 4:38

完全没有走题,对照起来看果然有意思。谢谢你 :-D

下面是最后一篇录入,给喜欢意大利的诸位 :mrgreen: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Post by CAVA » 2007-12-28 4:40

这篇我每看必笑,录自《河童旅行素描本》。意大利人“不分彼此”的作风,对于家里人吃饭也要分成个人份的日本人来说,开头一定很不适应。看了这个后,我特意在意大利的火车上观察了下,果然不停吃东西的人很多。

最精辟的一句:“这国家给我的感觉是好象整天都在考虑跟吃有关的事。” :laughting015:

火车餐盒要在波隆那买

有次在意大利搭乘北上列车旅行,由于肚子很饿,在佛罗伦萨打开窗户想买个餐盒来吃,坐在我隔壁的男子却拉拉我的上衣说:“不要在这里买,忍一忍到波隆那再买。”面对这种很意大利式的鸡婆,我苦笑着回道:Io ho fame. (我肚子饿)“。结果斜对面的一位欧巴桑好心说道:“我的食物分你一点,要买的话还是买波隆那的好。”周围的人纷纷附和:“对对!没错!”没办法只好关上窗子。

之后,大家纷纷打开装有餐盒的篮子,拔出葡萄酒瓶的软木塞,热热闹闹开始午餐起来。那位欧巴桑说:“这可是我自己烤的喔!”给了我一根鸡腿,周围的人又纷纷劝菜:“被客气!”旁边的男子将面包剥成两份并递一半给我,篮子就这么传过来传过去,大家都十分高兴,喧闹了好一阵子。

有人说:“意大利人很亲切!”没错,但要加以说明,在意大利,有很多人认为东西可以不分彼此,所以也有了毫不客气地享受别人的东西的举动。但也就是这种坦率之情,更添意大利的风味和乐趣。

到达波隆那时,我的肚子已经饱了,大家却纷纷提醒我:“波隆那到了唷!”只好赶紧买个餐盒。

里面的菜色和其他车站的餐盒大略一样,但是大家都盯着我问道:“怎么样?”用锡箔包住的通心粉味道蛮好的,“这个好吃!”“就跟你说嘛!这儿可是意大利面食的名产地喔,所以才叫你挨到达波隆那的啊!”一伙人都露出满意的表情,“火车餐盒还是要在波隆那买啊。”为了回报大家的好意,我也稍微奉承了一下。

Image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Post by 豪情 » 2007-12-28 12:14

这篇文章看的好亲切, 很象中国的长途火车旅行. 中国人也很惦记吃.

stracciatella
Posts: 265
Joined: 2007-12-14 16:32

Post by stracciatella » 2007-12-28 19:13

真好看,出去旅游带着不同的眼睛,观察相同的事物得出不同的结论,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谢谢分享 :admir001:

qinger
Posts: 5805
Joined: 2003-12-24 15:09

Post by qinger » 2007-12-29 0:14

意大利人跟中国人本来就挺相似的,都闹闹哄哄的,都喜欢吃。
我出门玩吃得好不好是很重要的一点。这次圣诞假期出门旅行吃得很好,就觉得假期过得很舒服。
现在偶是胡军的扇子。

lindamm
Posts: 236
Joined: 2004-05-20 22:03

Post by lindamm » 2008-01-07 12:26

这个好好看 :love007:
我们这次去巴塞罗那了,坐那个大眼睛旅游车的时候,频频碰见一个清秀的和妈妈一起来玩的亚洲妹妹。我已开始以为是台湾妹妹,后来才发现是日本人。她的旅游书的封面上就写着汉字“巴塞纳“

关于坐火车,这次我们在火车上吃到了有史以来(我们两个人旅游的有史以来)最好的火车餐,从巴黎去巴塞罗那的夜车上,我们的车票包括晚餐和早餐,我照例是seafood和soup,家猪要的是pork和沙拉。我的鱼非常非常棒,鲜美,量足。家猪的猪肉(好别扭!)居然有叉烧的味道!可惜后来要甜点的时候慕丝已经没有了,我又讨厌各类pie,扭扭捏捏就没有甜点回去了。

巴黎和巴塞罗那吃的是好啊,我走之前掉了5磅,玩乐一周又长回来了 :evil: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Post by 豪情 » 2008-01-07 12:35

游记游记!尤其要多讲吃的.吃不着看看也是好的.

CAVA
Posts: 8169
Joined: 2003-12-06 16:55

Post by CAVA » 2008-01-07 12:51

附议附议!豪情说得对,一定要多说吃的。一听巴塞罗那我的眼睛刷就红了 :love015:

tiffany
Posts: 24705
Joined: 2003-11-22 20:59

Post by tiffany » 2008-01-07 13:02

这个日本人真有意思。
乡音无改鬓毛衰

Knowing
Posts: 34487
Joined: 2003-11-22 20:37

Re: [分享]河童式的海外旅行窍门(火车餐盒要在波隆那买,完)

Post by Knowing » 2012-02-28 9:26

火车餐盒要在波隆那买再看一遍还是笑死。
有事找我请发站内消息

Post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