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月亮和6便士,艺术宗教

入得谷来,祸福自求。
Post Reply
tiffany
Posts: 24708
Joined: 2003-11-22 20:59

读后感:月亮和6便士,艺术宗教

Post by tiffany » 2004-07-12 8:52

http://www.fabvalley.org/bbs/viewtopic.php?t=360
http://www.fabvalley.org/bbs/viewtopic.php?t=369
这本儿书我本周末看完了。读后感如同毛姆在书的末尾描写得strickland画的一幅水果静物画:在画廊里看见你会觉得没啥大不了的一幅不错的画,但是回了家之后,你会时常想起这幅画来。这本儿书如果不经jun和海伦大力推荐,我一定是不会看的,但是看了之后,却又颇多感想。列提纲如下:

1,艺术的目的
艺术的目的这样一个问题,每个人有不同的回答。如jun所说,早在史前时代,人来就在岩壁上涂涂画画,看的现代人惊心动魄。这个壁画的目的,或许只是史前人类写的日记,美是副产品。我一直觉得梵高画画,是因为他拙于言辞,热爱生活,但是不善于与人交际,所以他的所有感情都发泄在他的画上面----那样一种疯狂的绝望的热爱。就像我觉得莫奈的画十分科学,他努力的是捕捉黑与白之间的深深浅浅的灰色。 :-P
strickland也不善言辞,他的思想永远都是他用支离破碎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看到这个特点的时候我以为他的画的目的也是感情的发泄。但是显然不是。他对别人的看法视若粪土,而无论走到何处,总有女人喜欢他,愿意为他牺牲。照这本书的描写,他的艺术,他的画追求的是生命的奥秘,人生的意义,宇宙的起源。这些问题,都是哲学和宗教试图回答的问题。所以作画对于他来讲,甚至有宗教仪式的精神。这些问题的答案,他并不想与世人分享,于是他让ata发誓烧掉他的小屋,小屋的墙壁和地板是他的最后一幅画,一切问题的答案。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哲学和宗教的思考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好像叙事者在医生家里看那幅水果静物的感受一样,他觉得他马上就要悟了,这时候医生的太太过来问要不要吃什么点心,那一个瞬间就过去了,他又回到现实世界,开始正常的生活。书中所言,很多人赶时髦的喜欢他,但是并不真正明白strickland的作品美在何处,比如strickland的英国太太,说道:啊,可是他的画是多么的富于装饰性;遭到了一个美国人的附和,说可不是,好的艺术品就应该非常有装饰性。这些人很有福气吧,人生命运类的哲学问题大概从来都不是他们思考的问题;然而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曾经或者时不常的都想过这些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宇宙的起源?时间?strickland身后扬名,是因为这些人还是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吧。

2,关于blanche
这个女人,我觉得是受了那个时代的琼瑶的毒害。她曾经是一个罗马王子的家庭教师,被诱惑了之后怀了孕,以为该诱惑人会跟她结婚,没想到结果是她自己被轰到街上。被一个非常有品位的非常差的画家dirk stroeve搭救了。dirk stroeve是第一个慧眼识天才的人,结果不幸成了他自己的慧眼的牺牲品。当strickland病重的时候,他坚持把strickland挪到自己的家里来养着。他真正失去blanche不是当她决定跟strickland离去的时候,而是他以她的过去来胁迫她接受strickland进他家养病的时候。
这两个人物写得并不让人同情,那个dirk stroeve太没有自尊太善良太好脾气得让人厌恶;而blanche又始终保持着疏离状态,让人难以亲近。她的自杀,不由得让人同意strickland的分析,是因为她是一个不稳定的女人;而世界没有因为她的死,dirk的伤心而有任何改变。

3,叙事者
到这里就得看看这个讲故事的人。这个叙事者其实也是个满有意思的人。你看他在巴黎小住的时候,跟strickland交往还算频繁,值得注意的是strickland有若干次主动寻求他的友谊。为什么?物以类聚,因为这个叙事者了解strickland。这就引到了下一个问题,这个叙事者为什么这么了解strickland呢?答案么,有句西谚:it takes one to know one. 这两个人根本上是一种人。
叙事者strickland讲到女人在他生命中的位置,一针见血,讲得strickland无话可说。叙事者如何说的呢?他说(大意):对你来讲,女人只是生命中非常小的一部分。她们的存在是为了服务于你。你鄙视肉欲,因为你要把你的全部灵魂奉献给你的工作/作品,你可以很久不如何如何,自己觉得十分崇高;但是有一天你发现你的欲望强大过你的精神,这时候你就会像水手一样肆无忌惮得跟任何一个女人发泄。而奇妙的是完了之后,你觉得精神上经历了一个清洗,十分的干净。你来跟我解释这个。strickland听完这一番话,扭头走了。这种感觉,没有经历过的人说不出来,他能如此明白清晰的描述出来,说明他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至少他理解这样的经历。
叙事者始终不能完全谴责strickland,他一开头给自己找的借口是他愿意因为某人的天才而忽略他的弱点;到后来则说他的一个弱点就是不能始终如一的坚持道德立场,然后又说他不能跟一个让他哈哈笑的人生太多气。借口借口借口借口,他实际上从心里理解strickland,对自己理解的人,他可以非常冷酷-----因为他知道strickland并不期待温情,但是不会鄙视蔑视。并且,叙事者也看得到strickland看到的虚伪,跟strickland不同,他接受这个社会的虚伪,就像他接受strickland的离经叛道。

4,strickland的眼泪
海伦非常不接受strickland的眼泪。我没看书的时候,觉得是他突然接到死亡宣判,一时间的软弱。看了书以后,觉得这两滴眼泪乃是那个法国医生跟无数人讲了无数遍strickland的故事以后,发展出来的。首先我就不觉得ata能跟那儿thee啊,thy啊的说话------ata的那个开旅馆的亲戚就不那么说话;其次我也不觉得啥女人能够get to strickland。ata跟他过的时间长,乃是因为ata对他没有社会要求,比如说养家糊口只爱她一个之类的;至于ata为哈喜欢他,没有解释,说不定不过是因为他是一个白人。
但是基本事实是确定的,那就是strickland没有离开ata的小屋,因为ata不放他走。这个行为对于strickland讲,十分可以理解,他就是这种人,不得不走,ok;能够不走,更好。对于他来讲,没有关系。ata呢?我不知道她的动机,或许,在她的没有“开化”的状态下,她离宗教等等东西的距离更近,所以她了解跟他住在一起的是一个发现了大奥秘的天才。

5,strickland的家庭生活和他的良心
strickland的家庭生活,在大喜地,是非常简单的,就是他画画,ata干一切的别的。中间他还分出时间来跟ata养育了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夭折了,这是后话。
他在英国的家庭生活,却值得分析。他的英国太太是一个紧跟时代的女性,对于潮流和时髦十分敏感,当时中产阶级流行沙龙啥啥的东西,strickland太太就开午餐会结交小说家们。对于strickland,strickland太太的感情复杂,或者也不复杂,就像傲慢与偏见里面嫁了伊莎白表兄的路易斯(是她吧?),依靠他供养,但是时不常的会觉得他丢她面子。她始终没有想明白原来她自己的前夫是个天才;但是当世界承认他的天才以后,她也不拒绝这个天才带给她的注意力。总的来江,这个女人生命力顽强,被strickland抛弃以后,不屈不挠的生存了下来,并且生存的还不错------侧面印证了strickland对她的了解。
接下来就是一个大问题,strickland有没有良心?基本上来讲,他是没有啥具体的道德的束缚的。抛家弃子,拍拍屁股走人,走得理直气壮,人家问他说:你夫人怎么办?他说她已经依靠我生活17年了,也该她自己养自己了---世界上比她倒霉的人多的是。你的孩子呢?自然有他们的姨妈姨丈照顾。这是他不受良心谴责的理由。这些理由倒也成立,他所设想的事情都发生了,妻儿并没有因为他抛弃他们流落街头,最受影响的也不过是一个丑闻的面子问题。对blanche,他可谓始乱终弃,明知是别人的老婆,并不妨碍他勾引她;勾引到手了以后,也并不妨碍他抛弃她。她为了被抛弃而自尽以后呢,他甚至不在乎。可是他真的不在乎么?如果他真的不在乎,为什么要主动寻求叙事者的友谊呢?就是在这个时候,他给叙事者看了他的画作,这样的一个姿态,为什么呢?我不得不解释说:他还是有一点儿良心的。如果他完全的有良心,那么他就会多少跟blanche维持一定的关系,哪怕他完全的不需要她;不过如果他是这种人的话,他一开头也就不会抛家弃子。现实就是他对自己完全诚实,自私的不愿意接受不必要的拖累,他离开blanche,跟他离开家一个道理,他不需要他们了。但是blanche的死,对他来讲是一个震撼;所以他才去找他的同类,这个叙事者,并且令他承认他也不甚在乎。一个追寻着生命意义的天才画家,一个追求表现原始生命的人,我可以设想他完全漠然如同老子说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是我无法设想他不被他生命中的事情所震动。
最后,有个小故事来证明strickland对于别人发自内心的善良,尤其是在他有所求而满足他的要求的时候,还是有回应的。就是那个犹太庄园主的小故事。此庄园主看他可怜主动给了他一个工头的工作;做了一段儿,他向往山林,就离去了。过了一阵子,回头管庄园主借钱,200法郎,庄园主给他了并且没指望再看到这200法郎。后来呢,他画了一幅画送给庄园主,卖了30,000法郎。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为什么他对dirk和blanche夫妻没有心存感激,原因是他们的好意是强加在他身上的,他可没有要求。
写到这里,我觉得我已经开始甚解人物了,赶紧打住。最后的总结就是;这真是一本儿好书,真耐看。人物多多,每一个都是活的,经得起推敲琢磨。
the end
Last edited by tiffany on 2004-07-13 9:12, edited 15 times in total.
乡音无改鬓毛衰

Elysees
Posts: 6758
Joined: 2003-12-05 13:10

Post by Elysees » 2004-07-12 9:30

呀喝,白金也开始写了,俺觉得这里应该正式启动一个读后感分坛 :-D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4-07-12 9:54

Helen这开的头,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竟然能推广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实在是让我...
这个壁画的目的,或许只是史前人类写的日记,美是副产品。
这个我不同意. 史前人或许没有"美"这个字, 这个定义, 这个学科, 但是他们画画和今人画画的动机是完全一样的, 就是self expression, 人或多或少都有这个冲动, 不过有没有天赋来把这个冲动变成艺术品并引起大家的共鸣, 就是不常见的了. 我不信人性在一两万年之内有明显的变化.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4-07-12 10:00

but I agree with the rest of Tiff's comments. Strickland is driven by his urge of self-expression, but he is indifferent to whether he gets to connect with other people through his own expression. Most artists do care, or at least care a little, but the first and foremost urge is just to pour himself out there for the world and the universe to see, so that the ... stuff... doesn't get bottled up inside himself.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4-07-12 11:32

女人这么容易受毒害的, 第一我就想起了包发力夫人. 那本书真是少女必读啊.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dropby
Posts: 10921
Joined: 2003-11-24 12:23

Post by dropby » 2004-07-12 11:59

汗....话说我周末也借这本书去了. 是七十年代的版本. 拿到手上我感概万千. 开本比现在流行的小, 每页字数不多, 封面是朴素的纯黑色. 在图书馆里呆了几十年还是很新, 显然看的人不多. 印刷是我早已忘怀的铅字, 每个字母的边缘都不光滑, 每一段的墨色也不均匀. 太久不看铅字, 也不知道都是这样呢, 还是这个版本只是普及版, 不是珍藏版, 所以根本就是不管质量的.
要借出的时候在新书架上看到一本Danielle Steel的新书Ransom. 我前几天莫名奇妙收到一个读书俱乐部的广告, 不知道不读书不看报的我的名字如何到了他们的黑名单上面. 但上面写着我的名字, 不是某人的名字, 某人更加不读书, 所以好象又不是没有一点点道理. 广告第一页就是这个Danielle Steel, 号称The world cannot get enough of her. 我就好奇地把Ransom也借了.















































结果大家都猜到了吧? 我看了两页月亮和六便士, 遇到了十个以上生词, 就改看Ransom去了. Ransom倒是没什么生词, 可是写得这个差劲啊, 五十页了, 还在交代背景, 故事一点没展开呢. 翻来覆去那个罗索. 我看英文书最大的麻烦是不能象中文书一样一目十行, 稍不留意故事情节就弄不明白了. 这本书倒好, 尽管整页的跳好了, 就象以前在国内看电视连续剧, 跳好几集照样接得上. 我翻了一百页, 实在没劲, 又不愿意查单词回去看月亮和六便士, 最后跑回去绣我的牡丹花去了. 黑布上的粉牡丹, 可漂亮了. 我猜我已经彻底从文学女青年退化到家庭妇女了.

我纳闷这位Danielle Steel倒底算是个什么作家呢? 是不是美国的琼瑶或者岑凯伦? 还是我英文太差, 看不出人家的好处来? :oops: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4-07-12 12:17

Paperback romance, my dear. It's a HUGE industry. All the housewives would faint if they hear you -- you've never heard of Danielle Steel????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tiffany
Posts: 24708
Joined: 2003-11-22 20:59

Post by tiffany » 2004-07-12 12:26

我当年还买过一本儿呢!看得我特别的吐血。主要的讲的是一个女鬼当年是美女时候的传奇故事,结果写现代人见这个鬼84她白发苍苍的寿终正寝装,24年轻貌美的时候的样子。
tnnd, 琼瑶起来,古今中外的区别还真不大。
乡音无改鬓毛衰

dropby
Posts: 10921
Joined: 2003-11-24 12:23

Post by dropby » 2004-07-12 12:32

我不是说我不读书不看报么? :oops: 好象她没什么东西改编成电影吧? 改编成电影的小说作家我稍微知道一点点, 象stephen king一类的.
那Nora Roberts呢? 是不是和她一类的? 她的东西我倒能看下去. 我回国前怕飞机上闷, 顺手在超市里买了一本小说, Nora Roberts的Birthrights. 结果上飞机前就看完了.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4-07-12 12:43

4一类的. 她的小说被大量改编成电视剧, 在电视淡季(夏天)当filler来放. 电影好象没有, 但是我曾经竟然看到过一部印度电影是改编自她的小说的, 我昏倒. :shock: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4-07-12 13:00

Unlike RL Stevenson, Maugham is not without prejudice when it comes to the "primitive" people. He probably thought of Ata as a simple-minded native woman who is attached to a white man and is devoted to him without question, condition, or doubts, rather than an understandable, pitiful, flawed human being like all the Europeans he portrayed. He couldn't be bothered with native women, except the bewitching half-native beautfy in "The Pool." Even in that story, the native blood makes her all the more exotic, wild, unpredictable, and idiosyncratic. Keep in mind that the native culture in Polynesia is very loose in terms of sex and romantic attachment. Obviously these barbarians have no respect for propriety and monogamy! :-P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dropby
Posts: 10921
Joined: 2003-11-24 12:23

Post by dropby » 2004-07-12 13:07

Jun wrote:4一类的. :shock:
那我只好希望就象亦舒和琼瑶通常也被归为一类, Nora Roberts也是这种情况了. :oops:

笑嘻嘻
Posts: 23308
Joined: 2003-11-22 18:00

Post by 笑嘻嘻 » 2004-07-12 13:22

一定是你整天瞎叫自己是家庭妇女,叫别人听见了,所以给你寄Danielle Steel的书单。 :-D

dropby
Posts: 10921
Joined: 2003-11-24 12:23

Post by dropby » 2004-07-12 13:48

那他们应该给我寄stitching kit和recipe book的单子才对啊. :-P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4-07-12 13:56

他接受这个社会的虚伪,就像他接受strickland的离经叛道。
深有同感.

笑嘻嘻
Posts: 23308
Joined: 2003-11-22 18:00

Post by 笑嘻嘻 » 2004-07-12 13:57

寄印刷品也是要成本的是不是?Danielle Steel的书可比那些好销。投入产出的成效大多啦。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Post by 豪情 » 2004-07-12 14:01

3,叙事者
到这里就得看看这个讲故事的人。这个叙事者其实也是个满有意思的人。你看他在巴黎小住的时候,跟strickland交往还算频繁,值得注意的是strickland有若干次主动寻求他的友谊。为什么?物以类聚,因为这个叙事者了解strickland。这就引到了下一个问题,这个叙事者为什么这么了解strickland呢?答案么,有句西谚:it takes one to know one. 这两个人根本上是一种人。
太同意了.

helenClaire
Posts: 3159
Joined: 2003-11-22 20:12

Post by helenClaire » 2004-07-12 17:51

看了书以后,觉得这两滴眼泪乃是那个法国医生跟无数人讲了无数遍strickland的故事以后,发展出来的。首先我就不觉得ata能跟那儿thee啊,thy啊的说话------ata的那个开旅馆的亲戚就不那么说话;
这个分析很绝啊。我当时也想,ATA哪里象大洗地土女,说话腔调分明是个圣经人物。 :-P
看到两滴泪又骂粗口“That S. O. B! Oops, not in front of the kids..." :twisted:

look
Posts: 129
Joined: 2003-12-14 21:41

Post by look » 2004-07-18 0:08

对于画家良心的态度,我是被作者牵着走的。
一个追寻着生命意义的天才画家,一个追求表现原始生命的人,我可以设想他完全漠然如同老子说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是我无法设想他不被他生命中的事情所震动。
天才画家对这种追寻有着非凡的热爱,对其他人/事则表现出宗教一样的超然,不爱/恨任何人,包括他自己。而他从现实社会索取的并不多,很有“无欲则刚”的意思。正是这种对艺术宗教的虔诚,使他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足以与俗世的道德准则抗衡,从没有一丁点自责和懊悔。他的躯体为他完成生老病死繁衍后代的过程,帮助他作画。但我心里猜想如果可以,他是真想摆脱这束缚,像神一样完全驰骋在思想的天地里。
对于前妻的怨,blanche的死,ata的付出,因为跟他沾着边,都显得没有意义,倒是因为画家的漠然而勾起读者的同情。而那个追寻心灵归宿的异乡医生,那对到孤岛上创造生活的夫妇,反而更有意义些 :roll: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7-01-21 16:53

重看一遍白博的读后感,越发地认同了。毛姆写女人真有两把刷子,刀刀见血,毫不留情。他是懂得的,一边无情展示一边并非没有慈悲。

豪情
Posts: 21256
Joined: 2003-11-22 18:47

Post by 豪情 » 2007-01-22 15:09

刀锋和人性枷锁里面的女人也都写的很好呀. 他写的好女人和坏女人都是有生活气的人, 不把好女人写成圣母, 不把坏女人写成恶魔, 说明他是懂得的. 他明明是有慈悲心的, 先不说对比较失意的女子比如对他负心的-对她们慈悲比较容易-他对伊萨贝拉那么嫉妒, 我们还能看到他的同情.
大西地女子在这小说里和中国小说里的苗女作用类似.

sinca
Posts: 916
Joined: 2007-03-04 23:01

Post by sinca » 2009-06-06 6:52

我刚刚看完这本书,满腔的感触。

毛姆是个说故事的好手,开始的时候貌似风平浪静,宁静的英国下午茶那种调调。忽然变化突起,强烈的悲喜变化,很多人的生活和命运被卷进来,地理位置也一步步扩展。等到最后又回到Mrs. Strickland的房子,又是那种貌似优雅,却让人感觉压抑的虚伪和死气沉沉。这有点像我们小时候学过的那个课文《口技》。

但是我不喜欢他一直提起的那种观点Strickland possessed by devil. 也许只是因为我从来没见过类似的人,所以不喜欢这种戏剧性的说法。我碰到过的几个抛家弃子的例子,都是渐进式的。虽然变了,也还是自私怯懦摇摆不定的,做不到像Strickland这么简单干脆。看到作者去法国和他见面,我简直要拍手称快,不厚道的说。

看到最后,对Strickland的感情始终是震撼和同情(甚至仰望地怜悯),对他蔑视或者气愤的时候很少。我在怀疑地想,起码作者对Strickland的态度,虽然貌似客观,实际上还是很倾向的;我自己也是,虽然觉得他做的这些事情都不道德高尚,但是我一直倾慕那种跟着自己心走的人。

写完这个,我要赶紧去找本高更的画册翻翻看。毛姆的描述实在是震撼到我了。
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起谁来拆。

Jun
Posts: 27816
Joined: 2003-12-15 11:43

Post by Jun » 2009-06-06 12:09

所谓精明能干又要扮悲惨弃妇的 Mrs. Strickland ,据说原型就是 Mrs. Maugham。
此喵已死,有事烧纸

sinca
Posts: 916
Joined: 2007-03-04 23:01

Post by sinca » 2009-06-06 13:11

真的吗?真的吗?那这是文章中态度的最好解释,而且越到后来越甚。
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起谁来拆。

Post Reply